新华社拉萨7月29日电(颜园园、傅嘉湄)被称为“雪域高原”的西藏自治区高寒缺氧,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然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近年来西藏全面推行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西藏人民的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延长到了现在的67岁,百岁老人也逐渐增多。
“西藏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德吉说。
自2003年7月起,西藏自治区根据中央的决定在西藏全面推行了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这一不断健全完善的制度惠及了百万农牧民。邦堆乡林阿村78岁的次仁多吉今年7月在西藏藏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所花费的348元出院后就得到报销,连植入的晶体也是医院免费提供的。“没想到只交10块钱就能重新看见光明啦!”次仁多吉说。
西藏280多万人口中,有80%以上分布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牧区。民主改革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目前,西藏所有县都配备了农牧区巡回医疗车,所有县乡医疗机构都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重点行政村医疗点都配备了必要的医疗器材。
为提高农牧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不断加大对农牧区医疗费用的投入,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政府筹资标准已由2001年的人均20元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180元。今年,国家还将农牧区医疗报销补偿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按照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3589元的标准,农牧区医疗报销补偿最高支付限额将达2万多元。
“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农牧区医疗保障筹资渠道,稳定了资金来源,建立了政府主导、风险共担的现代保障模式。”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处长王建鹏表示,这项政策减轻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衷心欢迎。
观念的改变也挽救了许多生命。在旧西藏,生孩子被视为隐秘与不洁的事情,以至于有些农牧区藏族妇女只能到牛羊棚,独自拿着剪刀生产。解放初期,西藏孕产妇死亡率高达5000/10万,婴儿死亡率也达到惊人的430‰。
2003年,在3个孩子相继因分娩感染死去后,达孜县的农牧民桑桑拉姆最终在医院进行了她的第四次分娩。西藏实施的对孕产妇住院分娩减免费用或提高报销比例的“绿色通道”政策,不仅保证了桑桑拉姆母女平安,还为她报销了1.8万多元的医疗费。达孜县卫生局介绍,为鼓励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卫生部门从大病统筹基金中支出30元作为一次性奖励金,同时对护送来医院的村医奖励20元。
“这一政策正吸引越来越多孕产妇到医院分娩,并极大地降低了居高不下的孕产妇死亡率。”王建鹏说。
统计数据还显示,目前,西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已分别降至254.6/10万和27.1‰,西藏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则提高到43.26%。
西藏在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加大了农牧区卫生队伍建设。通过社会公开招录、购买公益性岗位、西部人才培养计划、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等多种渠道,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截至目前,西藏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29人。
医疗卫生的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带来人口的增加。据《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介绍,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
而一项旨在全方位提升农牧民健康水平的《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将可能在2015年使全自治区人均期望寿命再“长”一岁,即68岁。
目前,“健康促进行动”已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其中,老百姓觉得最实惠的包括设立村一级卫生室,逐步实现每个村至少拥有1名医生、享受大幅提高的农牧区医疗补助标准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