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水入莞尚待时日
昨日,市水务局在人民公园门口举行世界水日咨询宣传活动,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来接受教育。苏仕日 摄
在咨询活动现场,市民对水价走向、供水质量等表现出浓厚兴趣。 苏仕日 摄
河涌密布、水量丰沛,是外界对珠三角地区的总体印象。像东莞这样的城市也会缺水吗?很遗憾,答案是:东莞也缺水。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活动主题是“城市水资源管理”。当天,东莞市水务局举行现场咨询宣传活动。
根据市水务部门判断,东莞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形势严峻。可以说,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东莞供水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首先是资源性缺水日渐显现。东江是东莞主要水源。2000年以来,东莞在东江沿线建设了大批取水工程。然而,随着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逐年提高,工程规模已经不是制约供水需求的因素。
据预测,全市2020年需水量约25.3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约4亿立方米。
东莞供水量九成来自东江。根据东江分水方案,正常来水年东莞从东江分配的水资源量为20.95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从东江分配的水资源量仅19.44亿立方米。有专家曾表示,即使通过东江与水库联网等供水工程,东莞水资源挖潜也不会超过3亿立方米,缺口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是水质性缺水突出。尽管汛期东江水量充沛,但由于面源污染,石马河、南畲朗、寒溪河及东莞上游排洪产生溢流污水导致水质变差,在枯季,城市更同时受到上游来水量不足与下游咸潮上溯的双重影响。
第三是季节性缺水明显。东江水资源总量总体可以满足流域用水需求,但由于水资源丰枯变化大,而东莞蓄水工程水质较差,有限的调节库容不能发挥,导致枯季供水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是水源安全储备缺乏。东莞供水水源主要分布在东江干流及南支流,东江供水量已经超过90%。全市供水主要依赖东江,不仅导致供水水源结构单一,还使东莞对东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蓄水工程供水比重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东莞供水调节能力下降,这与城市发展所要求的较高供水安全严重背离。
?数据
水资源家底知多少
东莞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7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63亿立方米。
东莞市境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3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1.76亿立方米。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37亿立方米。
入境水资源量主要来自东江。东江进入东莞市境内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44.6亿立方米,97%来水保证率的天然径流量为123.0亿立方米。东江入境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104.52亿立方米。
大城区水价调整年中听证
涨还是不涨,不仅是个成本问题
继去年东江水务调整镇区供水价格后,今年,大城区水价也将调整,价格听证会将在年中举行。
根据水资源费提高等情况分析,城区居民用水价格极可能上调。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将是市民心理承受能力与水务公司成本上升压力的再次博弈。
居民水价极可能上涨
去年12月1日起,东莞市东江水务公司对供水价格进行了调整,供水价格由0.985元/立方米调整为1.15元/立方米,2012年3月还将再统一调整为1.26元/立方米。
在调整前的听证会上,有镇区居民代表提出,调整只涉及镇区水价,使大城区水价与镇区水价间形成明显差别。
昨日,东江水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大城区的水价调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估计在年中召开水价听证会。
与去年听证会不同,今年的听证会将直接对终端零售用水价格进行听证。
上述负责人说,去年听证会主要涉及东江水务向各镇区水司的批发供水价格,相应镇区向居民企业等终端用户的零售价格,则由镇区水司向物价部门报备后执行,所以镇区居民实际缴纳的水费比听证的价格略高一些。
该负责人说,批发供水价格调整已经过听证,市区大部分地区也基本是由东江水务供水,所以,今年的听证会应当直接对包括居民用水价格在内的零售水价进行听证。
物价部门已经开始对供水成本进行测算审核。
对于调整的原因,这位负责人说,主要是水资源费调整。2009年4月,省政府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从0.025元/立方米提高到0.12元/立方米,提高了0.095元/立方米,算上水损、税费影响,实际增加了0.11元/立方米,涨了4倍多,对制水企业而言成本增加明显。
目前,东江水务直接供水的居民用水价格约1.2元/立方米。在城区,东江水务供水量达到50万立方米/天,包括11万多户抄表到户的用户和1万户大表用户。
涨与不涨都有理
对于即将进行的大城区水价听证,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是市民心理承受能力与水务公司成本上升压力的再次博弈。
水务公司的成本上升有明确的数字。在去年的听证会上,东江水务就提出,除了水资源费上涨外,企业在水资源整合、老化管网改造、工艺改进、水质检测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东莞现有市镇村三级水厂,产权关系复杂,管理混乱,成立供水集团是必然趋势,市政府也明确表示要组建水务集团。
东江水务公司正逐步开展对城区自来水公司的收购,未来还将整合由其供水的镇街的供水企业,最终构建全市供水一张网,并实现同网同价。
在收购过程中,水司面临着资金问题。
同时,为保障用水安全,水务局要求企业大力改造老化水管。有数据显示,全市供水管道总长1.2万公里,其中需改造优化的管道超过5000公里。水务部门要求力争在2015年前将原来积压的老化管网全部更新掉,这也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
按照国家对出厂水质的新标准,东江水务还需要在制水工艺上进行改进。东江水务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东江水务下属水厂的供水已经达到新国标,但相应的出厂成本也有所增长。
但不管是否会明显影响生活,提价本身会让不少居民心理上难以接受。
在去年的听证会上,有近一半的居民代表反对涨价。
有代表列举了自家从2004年以来水费发票上水价变化的情况。从2004年开始,其水费单上的价格调整了多次,都是一路上涨。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直接对居民用水价格进行听证,相对去年调整供水价格,对居民心理影响更明显,反对意见不可避免。但水费在居民家庭生活支出中所占比例不大,适当提高水价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这位人士承认:“网上已经说,什么都涨,只有工资没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水费每人每月增加一点点,居民都会认为不能接受。”
曾有媒体报道称,东莞将引入西江水。对此,水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该项目是广东省“十二五”重点水利项目之一,目前还在前期研究阶段,何时入莞尚无明确时间表。
该负责人透露,东莞还在积极配合万绿湖直饮水入莞工作。
无论西江水是否能来到东莞,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保障城市供水,关键在于保护资源与节约用水并举。
为缓解供水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东莞先后开展大量水利规划前期工作,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加快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和供水工程建设。
首先,是对城市供水水源进行布局调整,形成以引用东江入境水量为主,以境内水资源为辅,并通过工程措施将东江水源与境内水源有效联系,形成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多点水源供水格局。
正在实施的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是东莞市保障城市供水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联网水源一期工程的土建部分已完成过半,预计今年底前全面完工,明年启动联网水源二期工程建设。
今年的重点之一是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目前《同沙水库水源保护规划》已得到市政府批复,西线其他三座水库的水源保护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水务部门还完成了联网水库(东线)水源保护工程(清淤疏浚工程、截污工程、人工湿地治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
水务部门表示,将按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强全市64个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水源地保护规定。重点是加大水污染监控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清理水库底泥,逐步修复河库生态与环境,改造和完善现有给水管网系统,控制咸潮入侵强度,使生活供水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并采取强制性的严格保护措施,在水源地周围划定水源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的保护要求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水务部门还将全面完成运河综合整治规划和全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收尾工作,力争明年上半年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全面建成。同时加快次支管网建设进度,完善排水管网干、支管系统,打通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的通道,确保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尽早投入运行。
远期用水控制目标
?链接
2020年,东莞的人口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85%。人均综合用水量控制在260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32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削减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8立方米以下。
届时,东莞高耗水工业比重降低到10%,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提高到15%以上,远期战略储备水源增加至5270立方米。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供水安全得到解决,基本实现用水供需平衡,用水总量初步实现零增长。
整治水浸街市区内涝点逐渐减少
近年来,东莞多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昨日水务部门透露,市区受内涝危害明显的东纵大道整治工程今年启动,预计明年完工。
工程完工后,东纵大道片区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排涝系统,片区内多处内涝点的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水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年来的多项市区内涝点整治工程实施,市区内涝点逐渐减少,排涝标准也得到明显提高。部分过去内涝严重地区排涝标准从一年一遇、两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相当于防五十年一遇堤防标准。未来水务部门将加大镇区内涝点整治力度。
水务部门还披露了三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最新进展。
2006年以来,东莞分三批次启动了共395宗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投入34亿元。项目涵盖江海堤围达标、河道整治、排站建设、水闸(窦)建设等等。目前,还有在建项目36宗。
历时五年共三批次的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共建成排涝工程85宗,水闸工程86宗,加固海堤212公里,江堤313公里;增加排灌装机194台,新增装机容量7.4万千瓦,改善灌溉面积14.8万亩,整治内涝面积400万亩。加固后的江堤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其中东莞大堤达到一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后的海堤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御标准。
专题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