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11

引岗渠畔,城市义举再现回声

  本报评论员 王巍

  小山村外,湍急的水流没有冲垮以大爱仁心为基的价值堤坝,面对失足落水的孩子,西土门村的30余村民奋不顾身英勇抢救,为我们再次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今日本报A10版)

  我们扼腕长叹,小亚辉幼小的生命黯然凋谢,把悲痛留给了他的家人和营救者们;我们深深感动,小亚辉6岁的小伙伴武幸烨想都没想就跳入危险的急流。还有众多闻讯而来的乡亲们,用最朴实的仁心铸就了爱心长龙,奋战在噬人的水渠旁边;我们庆幸,那些不顾危险毅然下水施救的勇者们,最终得以安然上岸。

  这情形似曾相识。人们不会忘记,不久前的2月18日,正定村民张岐山纵身跃进冰窟救人的瞬间,还有10岁小如意将手伸向落水同伴的那一刻。我们定然不会忘记那个悲壮的日子,在那一天,数百军民奋力营救落水者的英雄群像深入人心,业已镌刻于我们城市的青史之上!

  引岗渠畔,再一次出现了英雄的救人群体!面对落水的孩子,他们奋不顾身,联袂而行,并力向前。这说明,人们的良知大义并未湮没在利己的经济丛林中,而是在公共精神的一次次弘扬中沛然而发。

  燕赵大地,自古慷慨仁义,瓜瓞绵绵。两个救人英雄群体的出现,和这之前见义勇为的习朝峰、赵旭光等等,再次让我们想到了20多年前的英雄王德恒,再次证明我们这座城市,从来都不缺少“为人之子,却能把大爱献给他人之子”的善行和义举。这种同担福祸、守望相助、乐于向善的精神,是这个城市的根基,更是这个城市的脊梁。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而言,对善的弘扬关系到这个时代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也决定了“扬善”是一套春风化雨、长远恒久的系统工程。我们对善的一次次褒扬,是对社会伦理根基的一次次夯实,也是对正义的再一次累积。

  小亚辉的亲人找到当日救孩子的村民,向他们一一道谢。其实,我们也应该感谢这些英雄们,他们的义举,让我们对我们的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民,更充满信心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