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培训”乱局难解
□本报记者 袁 婷
不被“富二代”认可的培训
炎热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的阶梯教室里,穿着各色国际品牌时装的年轻人打着哈欠心不在焉地坐在课堂上,有的甚至早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这是一个专门为培训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接班人而开办的论坛,“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由全国工商联宣传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办。论坛为期三天,包括讲座和参观,组织者设计的形式是由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带其子女一起听课。最终报名者300余人,200人是第一代企业家,真正等待接班的“富二代”参加者只有100人。
7月18日,郑艺飞出现在课堂上。“我并不关心论坛的内容。”郑艺飞轻描淡写地说。
郑艺飞的父亲经营影视投资公司,资产已有上千万,她自己则对服饰设计情有独钟。
比起“富二代”,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反而更热衷参加“富二代”的培训,这已经成为国内“富二代”培训市场上的铁律。郑艺飞也是奉父母之命坐到教室里上课。
这不是郑艺飞第一次参加“富二代”培训,“近两年各种类型的‘富二代培训班’太多了,都是父母给我报名的,参加这样的培训,根本不是我自己的本意。” 郑艺飞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第一代企业家忧虑接班问题。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接不了班,心急如焚。但第二代接班人就淡然许多,他们还没有融入父辈开创的企业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
正是“富二代”对“接班”的逃避和僵硬,使得他们的父辈不得不求助于社会力量拉他们进入“接班”准备程序,“富二代”培训班应运而生。国内最先开设“富二代培训班”的正是民营企业最为发达的浙江省温州市。
温州市政府牵头组织众多当地民营企业参与“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提出“富二代培训”的问题。此后,上海交通大学开出上海高校第一个“富二代”培训班。如今各类“富二代培训班”多如牛毛。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青鹏在接受《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有培训接班人的需求,此前缺乏专业有经验的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培训班市场达到百亿元,吸引更多培训力量进入市场,因此企业接班人的培训市场十分混乱。”
混乱的“富二代培训”市场
身为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袁青鹏在15年前已经发现民营企业家接班人的问题,当时国内并没有专业从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的机构。但近两年,随着温州政府将“富二代培训”难题公之于众,社会上的培训班犹如一夜之间生长出来。
据培训业资深人士估算,目前“富二代”培训市场已达百亿元,因为钱好赚,凑热闹的多,怀有投机心理的人居多,这一市场要达到成熟,至少需要5-10年时间。此类“富二代”培训在国内目前并不鲜见。然而,培训机构无准入门槛,收费没有标准,师资良莠不齐,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成熟培训体系,培训市场乱象丛生。
按照类型,“富二代培训班”可以分成几种。第一种是讲座和论坛式的短期研修班。袁青鹏认为,寄期望于在这种短期研修班上培养出接班人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这类研修班的目的只是实现理念上的交流。
除了理念交流的目的,也有企业家通过参加短期研修班来达到构建人脉资源的目的。
还有一类“富二代培训班”是知名高校开办的,国内名校培训班常和美国哈佛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欧洲商学院甚至美国西点军校联合办学。这类培训班学期多为两至三年,学习科目多,会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有的合作办学还会安排学生出国考察。这种培训班学费十分昂贵,每名学生仅仅学费就高达10万元甚至60万元。但民营企业家并不缺少钱,由于具有名校资源,这类培训班最为众多民营企业家青睐。
第三类培训班叫“特训班”,是针对“富二代”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开设的特殊培训班。特训班不仅教授管理技巧,更注重培养学员吃苦、坚强、团结、信任等“富二代”普遍缺乏的精神品质。袁青鹏在2008年开办了第一期“特训班”,特训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另外有国学教育,目的是培养高尚人格情操,另一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如何用思想打造执行力。当时他发现对普通的培训班“富二代”已经不买账了,他们大部分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不缺少知识传授,他们缺乏的是经历上的磨炼。
“富二代”培训市场的形成可以用一个逻辑关系来形容:“富一代”迫切地需要“富二代”迅速成长起来以继承家业,一些拥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能够提供这种培训服务,所以,二者一拍即合,形成了今天的“富二代培训”市场形态。
“身家几千万至几亿元之间的民营企业家最为接班人问题发愁。”袁青鹏说。
“至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热衷于给子女报培训班,是因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特殊的发迹背景。第一代企业家的特点是胆大、敢拼搏、能吃苦,他们是抓住历史机遇的一批人。他们把个人能力无限放大,企业注重个人治理,缺乏科学治理结构。企业交给第二代,企业家的能力不如上一代,企业就走下坡路。这是中国民企的局限性。”袁青鹏说,“父辈寄希望于培训班,能成为让儿女迅速成长的速成班,让孩子们用最短的时间,担当起接班的重任。”
培训效果受质疑
李晨一条腿倚着另一条腿站着,两脚呈小八字,两只手斜插在裤兜里。“接班对我来说是一种义务,没的逃避。”李晨说,既然答应父母接班,他也就受父母之命参加培训,但他自己对于“富二代培训班”没有好感。他在国外大学系统学习过管理学,“短短3天的培训怎么可能提高接管家族企业的能力和经验?”李晨如是说。
和李晨一样想法的“富二代”学员不在少数。
乖巧的汪久皓和父亲一起进京参加培训。汪久皓父亲经营煤炭生意,她是家里的长女,父亲不舍得她整日与焦黑的煤炭打交道,只希望她承上启下作为过渡,暂先替年幼的弟弟继承家族事业。
汪久皓答应接管家族生意之后,就恶补管理学知识。这次为期3天的论坛在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安排了讲座,她一场都没有落下。汪久皓用笔记本工工整整抄下了论坛题目和概要,还用手中的超薄型相机拍摄下授课人的讲义。但是即便是如此认真的汪久皓也困惑培训得实用性。
“我现在就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我和讲课人没有什么共鸣,他讲的东西我能听懂但是我不理解。我父亲则不一样,讲座里谈的事情是他日常就能遇到的,他能吸收得更多。”汪久皓说。
“事实上,企业接班人培训班最为人质疑的一点就是培训的效果。”袁青鹏并不讳言,“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和第一代企业家的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第一代企业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是随着企业发展一点点学习,他们有机会接受系统培训都觉得受益匪浅。但是二代企业接班人普遍拥有高学历,有海外留学背景,有的人甚至有多个学位,这时候你再给他讲管理学知识,没有什么意义。二代企业家欠缺的是经验,是磨炼,是吃苦的经历、意志力教育。”
袁青鹏不赞成办豪华培训班,他尝试在培训“富二代”时刻意制造艰苦的环境。他向组织者提议,参加论坛的两代人一律住在学生宿舍,在食堂吃三餐,食宿标准与普通大学生无异。
对于教“富二代”如何吃苦的培训,袁青鹏体会最深的是他在2008年开办的“民营企业家发展与传承特训班”。特训班招收30名民营企业家的子女,每隔两个月集中培训一次,持续两年。
“特训班学员最小的20岁,最大的28岁,我带他们到贵州省遵义革命老区训练。他们要求坐飞机去,有的孩子甚至说要坐头等舱。我没答应,我要求只能坐火车,而且是硬座。36个小时的硬座,到了当地,还要坐一天车走上几百里,有的孩子觉得委屈,甚至哭起来。但我认为他们不缺少享受,他们缺少吃苦和受委屈的经历,这对他们才真正是学习。”袁青鹏说。
如此教育方式
是进步还是倒退?
如果说对“富二代培训班”高昂的学费和不显著的培训效果提出质疑,这仍然只是一个开端。社会学者周游认为,为“富二代”单独开设培训班本身已表明对财富拥有者的特殊态度,这与大学精神反向而行。这种质疑无疑直击“富二代培训班”最深处的合理性根基。
“有一位读者写信说,有钱人家的孩子不好教育,就需要单独开班培训,按照这个逻辑,‘贫二代’也需要开培训班。这至少说明公众对于贫富差距的不满。所谓‘富二代培训班’显然是在强化这种贫富差距,引人反感也不无道理。此外,很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包括高尔夫球、奢侈品鉴赏,这就令人怀疑培训是迎合市场的教育媚富,具有明显的逐利特征。”
周游认为,大学参与“富二代培训”更与现代大学的平等精神相悖。大学是公共教育机构,数十个由大学开办的“富二代培训班”在从民营企业家腰包里捞钱的同时,也耗费了公共资源。大学不仅是公共教育资源,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智库”,大学应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推广的作用。但大学投身“富二代培训班”却是在媚俗和媚富,这种负面示范作用影响更深远。
另一方面,周游担心众多“富二代培训班”给予“富二代”过分的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并不缺少关注,事实上社会对于财富拥有者的关注和照顾已经形成一种潜规则。正是在这种潜规则的熏陶下,‘富二代’醉驾、飙车等事件才屡次发生。”
袁青鹏说,培训班的成败在于能否帮企业接班人成长。他的一名学员张鹏,心怀抵触地被父亲送到特训班上,特训刚过一年,父亲猝死,资产超过3亿元的家族产业一下子落在24岁的张鹏肩上。19岁的云南学员,刚到特训班不久,父母就因侵吞国有资产罪被分别判处20年和15年有期徒刑。“我带着所有学员去送别张鹏的父亲,去送学员回到云南。所有的孩子都被当时的情景感动得大哭,这是他们人生从没遇到的,这个时刻他们成长了。” 迷恋奢侈品、张扬的个性和拒绝责任的态度,形成公众对“富二代”群体无意识的形象素描。“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企业接班人并不是这样的。”袁青鹏说。但显然,小部分“富二代”成为社会仇富情绪的出口。如今,无论“富二代培训班”何去何从,“富二代”已无法逃避在责任与自我之间寻找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