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 2010

盛原:解读巴赫的中国钢琴家

  中广网北京8月1日消息(记者刘笑梅实习记者尹芹)7月28日晚,北京中山音乐堂,随着观众期待的掌声,舞台上走来了学者风范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盛原,他礼貌而含蓄的环顾四周、然后轻轻坐下、在全场观众凝神静气中弹奏了巴赫的“意大利风格咏叹调与十首变奏曲”以及“三十首哥德堡变奏曲”,这一天,正是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的巴赫告别世界整整二百六十年的日子,而中国钢琴家盛原的琴声仿佛让巴赫的音乐之魂复活了。

  

盛原:解读巴赫的中国钢琴家

  盛原

  解读巴赫,通过有度表达无度

  和钢琴家盛原见面,是在音乐会的前一天。这是因为,当代音乐家中能用一年多时间,以五场音乐会“完全巴赫”形式来解读巴赫音乐作品的人并不多见,即使在国际音乐界也算得上是一次壮举。盛原说,这不仅仅在于巴赫作品的创作技巧,更多的是源自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为,东方文化似乎跟中国文字一样,象形、感性,而西方文化中则有相当程度的抽象、逻辑性和理性的东西,而这些特质在巴赫音乐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巴赫全名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他的创作融进了丰富的德国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而这场音乐会上钢琴家盛原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则是巴赫生前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盛原说,变奏曲中充满了数不尽的玄机,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世间万物的周而复始。

  对于中国音乐爱好者中来说,巴赫的名字并不陌生,但他的音乐形象却并不像贝多芬、肖邦、莫扎特那样鲜明和清晰,似乎人们较少理解巴赫音乐中的独特魅力。而盛原的解读,巴赫的音乐并不是抒发一个情感、描绘一个景象或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一座建筑,在这宏伟的建筑中,巴赫音乐的丰富情感都包容在理性设计的美与平衡的结构之中,是使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了无限的意境和内容。盛原概括说,这是“通过有度表达了无度”,他认为,巴赫音乐的最大魅力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

  弹奏巴赫,弥补空白

  盛原出生于北京一个音乐家庭,五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李其芳、李惠莉和周广仁等教授。1991年作为所罗门?米考夫斯基教授的奖学金学生他远赴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深造并获得音乐学士和硕士学位。当问到他喜爱巴赫音乐的缘由时,盛原说:“我是个非常喜欢刨根问底的人,爱读哲学书,喜欢深度思考,头脑中常常产生许多问题,上音乐学院附中时,有些好奇一个问题即使在下课铃响以后我也要执着的把它问清楚,为此,还常常耽误了同学们下课吃饭。”

  在盛原的钢琴学习中,他很早就接触到巴赫的作品,曾认为自己的“巴赫”弹得也不错,但曼哈顿音乐学院老师的一句话却刺激了他,老师说:你的“肖邦”可以弹得和任何一位钢琴家一样好,可是你的“巴赫”永远也弹不过罗萨琳?图雷克。于是,倔强的盛原为了填补“巴赫”的演奏空白,在自己27岁的黄金演奏时代下定决心要追随被国际钢琴界誉为“巴赫音乐最高女祭司”的美国钢琴家图雷克学习和研究巴赫。

  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

  盛原作为音乐会钢琴家也一步步赢得了国际性的瞩目。他的演出遍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克罗地亚、芬兰、瑞士、埃及、古巴、摩洛哥、南非、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并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合作。

  在每一场的音乐会上,盛原对巴赫作品的演奏可谓精准独到,听起来即稳健从容,又清晰透亮,音锤敲打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是颗粒饱满的种子,亦或是修养极好的舞步。美国《纽约时报》称“盛原先生的演奏有着相当的力量,但是他精心地管束着这种力量。他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的A大调和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演奏得堪称清晰、均衡与协调的典范。但这并不是说这两首乐曲就显得平板而不加雕琢。盛原先生把a小调前奏曲演绎为一出火热的戏剧,赋格既有着旺盛的精神,声部把握又令人惊叹,好似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欢乐之音。”德国的报纸评论他在德国演奏的巴赫协奏曲:“在演奏巴赫的D小调协奏曲时,他的演奏已经证明了他的大师风范,不仅仅是他灵活的手指技巧,而更因为他与乐队完美的合作充分地表现了音乐的内涵。”《纽约时报》乐评人艾伦?科京称“盛原先生的听觉有着无可挑剔的平衡感……(他的演奏) 给人的是完全动人心魄的吸引力。”英国的《国际钢琴杂志》称盛原为“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而著名音乐作家、《键盘上的反思》一书的作者大卫?杜保尔则这样赞誉盛原:“请去听听他,你将会被吸引,被感动!” 。

  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市场很有潜力

  盛原说他十分看好国内古典的音乐市场前景,他说,在美国、欧洲、若去听音乐会,你就会发现,前排座位上坐的多是老年人,后排便宜的座位上要么是外国人,要么是学音乐的学生。古典音乐好像慢慢成了博物馆艺术,跟大众、跟社会要没有关系了。而在中国,很多人把钢琴当成了家具,他说,如果有条件,这也没什么不好,学习音乐需要有一个亲近的过程。现在中国来听音乐会的很多是父母带着孩子,而成年观众中也是中青年居多,想想看,如果家长带来的一百个小孩中,有一个人以后成了音乐爱好者,那么,积少成多,中国将来的古典音乐就是很有潜力的市场。”

  对于一些旅居海外的音乐家觉得中国观众太吵、不懂音乐、不愿回国表演的现象,盛原表示:“我虽然也遇到过这种境况,但时,如果不能用我的演奏影响观众、感染听众的话,那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安静的演奏环境,音乐厅的观众是需要一个逐步习惯、逐渐适应和慢慢培养的过程,而从中国家长带领孩子们欣赏古典音乐的热情中,盛原看到了希望。今年三月,盛原和著名大提琴家朱亦兵、小提琴家徐惟聆共同组成了“中国三重奏”,他们的这个室内乐组合将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一股新风。

  “音乐家是有责任感,这是必须的”

  曾经,盛原在美国学成后就被美国一所音乐学院请去做钢琴教师,他那时还曾利用假期回到中国招收学生,但他很快发现这种夏令营似的培训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在他彷徨之时,他的曼哈顿老师又一次推动了他:“中国才是真正需要你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大有作为,能为社会有所贡献,而你在纽约,你只不过是众多钢琴家中的一位。”盛原也发现,在国际乐坛,华人作曲家陈怡、谭盾等都已经处于领军的地位,而在中国,众多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领域中,还缺少强有力的师资。于是,他在填补了自己的空白后,又将目标对准了中国研究西方古典音乐演奏的空白。

  “音乐家要有责任感的,这是必须的”。盛原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弹琴弹得非常好的人,但他如果没有了社会责任感,那就只能是自娱自乐,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2006年,在时隔14年后,盛原又回到了祖国,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一名钢琴教师。教学之余,他深入巴赫的研究,曾应《钢琴艺术》杂志的邀请,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陆续发表了16篇题为《我们一起爱巴赫》的系列文章。还与盛方合译了他的老师图蕾克的著作《巴赫演奏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他的研究文章先后在《爱乐》、《音乐周报》等刊物上发表。他也成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的获得者,他正在编写、录制并出版教授巴赫键盘演奏的系统教材及配套作品光盘。而此刻,在中山音乐堂举办的五场巴赫键盘作品系列独奏音乐会,能够让音乐爱好者对巴赫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巴赫里面找到无穷的乐趣,也通过巴赫,体会音乐以外的丰富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