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家国统一”
从神道传统去探究日本,你会发现神性文化中“家国统一”所具有的超常凝聚力。
文/李缨
从日本人的文化优越感的角度来讲,他们认为天皇制恰好是他们优越性的体现,没有改朝换代,恰好使他们优良的传统得以保存。相比之下,中国不断地改朝换代,所以精神体系一直是混乱的。
比如,儒教的核心是忠和孝,但中国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也就是忠与孝的矛盾,这确实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为国家而牺牲,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王朝更替,你的“君”一直在改变,你如何表达你的“忠”?如何做到这一精神的纯粹的传承?国民的心态怎么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就此而言,日本文化解决掉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忠孝的统一。因为它一直是天皇制的方式,把国家和家庭完全结合在一起,把慈父慈母结合在一起,为国牺牲就是为家庭牺牲,因为天皇是慈父,母亲、妻子都会鼓励儿子、丈夫去为国牺牲。日本文化通过神道、天皇制把“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解决了。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的传统的根基,对人的心态,精神状态影响很大,民众就会对怀疑,就会忍辱、随遇而安、无所谓,这些都是政权不断更迭的结果。如果国家传统和精神信仰稳定持续,大家就会目标明确,相互信任,敢于挑战,团结合作,实现目标。也正是因此,日本这个国家才能那么快就强大起来,国民才能不怕死,才能那么团结,在战争中作出那么残酷的牺牲。
尽管那场侵略战争给亚洲和日本国内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但在很多日本人的记忆里还是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比如三岛由纪夫,他觉得日本是在为亚洲付出牺牲,在保护亚洲,一个神国为了天皇,为了亚洲而与西方列强抗争,是正义的战争。而这正是当时战争动员和思想的主流。所以,要理解这一历史问题,我们要首先得了解那场战争在日本国内的背景,要知道日本国内为什么会把那场战争视为“圣战”。
二战结束,日本国家崩溃之后,日本国内涌起了各种思潮,尤其是怀疑。因为在战争时代战败就是巨大的崩溃——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人的精神状态,都出于崩溃的状态。而崩溃之后就是寻找生路,有一条路、有个空间就会往里面探索一番,所以挑战和怀疑都很正常。
正是在那时候,日本引进了民主的社会制度,确立了新的宪法,保障思想和言论自由。日本整体社会都认可这以进步。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战后最大的成功是保留了天皇制。正如他们的一个外交部长说,我在战争上失败了,但是我们在外交上胜利了。因为他们保存了国体,当时日本在面对怎么接受投降书的问题时,最大的努力就是千方百计地保留天皇,他们胜利了。战后美国帮日本制定的宪法,明确写着“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而民主制度也被整个社会主流认可。
天皇保留下来了,天皇背后就有一大帮传统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保皇主义分子等各种势力,还有反美的,比如大岛渚等,从学生时代就积极反对日美安保条约,反对日本把自己跟美国绑在一起,认为这极大地伤害了日本的民族自尊心。战后日本社会,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即对立又冲突又并行,又相互融合,这是日本战后很重要的一个主流现象。
由于固有的宗教情怀和文化传统,日本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种很强的感悟能力,比如他们认为人生活的空间有八百万神,自然中神无所不在,比如他们喜欢干净,礼节等,都跟这种神性文化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敬业、职业精神背后都有形无形地存在这种敬畏、敬意的宗教情怀。
日本电影的转场空间是特别多的,它有一种人与自然空间转换之中呼应的感受过程,充满了生命和艺术的礼仪。这是日本电影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但是在这种形态里,同样有另外一种东西,也就是极端的一种方式,因为过于繁琐的礼节对人的束缚就会造成反叛,物极必反吧,极端重视精神性和礼节性的这么一个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呼应和平衡,是日本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
日本虽然很现代化,但依然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国家,几乎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神社。很密集的现代建筑当中,就会有一个神社,经过的白领蓝领,都会很自然地进去拜一拜。
(李缨,旅日电影导演,现为日本电影导演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和”字下的日本
作为移民岛国,“和”成为日本社会维系其存在的纽带,加以长久以来的生存危机促成团结精神,变成为赖肖尔口中日本人的“岛国根性”。
文|赵文斗
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国外,更不了解日本和韩国。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世界的了解却是非常透彻的。
也许,世界上最了解日本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代表西方的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另外一个是代表东方的国民党右派戴季陶。
日本的“根性”
日本总想证明自己是自古独立存在的国家,实际上不是的。这成了日本最大的包袱和心病,所谓的“大和民族”至始没有找到考古的物证来证明它是一个原始的民族——于是,只能说日本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一般说来,日本由三支移民组成。一支是来自北方的蒙古系,一支是来自南洋马来的海上系,最后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原系,现在的琉球群岛,还保存了中国人先人的墓碑和族谱。
自古这些移民往往就是因战乱、灾害等各种生存危机而逃离到日本列岛,在融合来自各方的族群时,使得“和”成为维系其存在的纽带。而久远的生存危机形成了日本的团结精神,这也成为赖肖尔口中日本人的“岛国根性”。这种“根性”使日本人将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日本人由于自卑,所以对领土,主权相当在意和重视。“岛国根性”对于日本人来说除了带来了“狭隘”,同时也带来了使其进步的“核心”。
日本人的社会是非常和谐的。企业的员工能甘心为了企业、企业主而跳楼自杀,因为他相信企业主会照顾好他的家庭。妻子也会为了家庭的体面和丈夫的脸面而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丈夫的外遇,不仅如此,妻子还会去拜访丈夫的情人,掂量着这个情人是否配得上自己的丈夫。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强调团结和集体主义的日本民众是比较容易被国家和媒体引导的,对媒体的引导缺乏免疫力,舆论说什么,就信什么。日本媒体的力量相当强大,这得益于日本国民的文化水平很高,所以读报率相当高。日本6大报业集团基本覆盖了日本全国,包括偏远的山区。日本80年代就实现了邮政率100%,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中国80年代的时候,《人民日报》到西藏要两个月之久。
中国人移民日本,在早期日本人是持欢迎态度的,但随着某些华人在日本的所作所为有欠稳妥,再加上媒体有意无意的推波助燃,使得华人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抹黑。当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得一部分日本民众对华人不太友好。
其实两国民间之间有很多问题都被政治化了,有些问题其实用不着上纲上线。比如,对于移民日本的问题,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有意刁难,设置各种壁垒。其实这只是中国人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法律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解。
谁在主导日本?
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如何看待与对方的关系,是值得积极地去思考的。两国历史上纠葛经年,间隙颇深。尤其在民间,两国的民族主义者都相互叫嚣,互不相让,如何让两国人民在不忘历史的前提下,丢下包袱,携手共进,实乃一大难题。
我们要清楚日本的政治气候和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一贯性。
日本的内阁和政府是分开的,政府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一个月没有首相,半年没有首相,政府是照样运行,甚至运行的更好,但是国家总要有一个对外的元首,统一的政府,所以需要内阁,内阁的大臣都在政府各部做部长。
政府是政府,内阁是内阁,副部长以下的,都是职业的公务员。美国大致也这样,但不同的是,总统可以任意指定一个人去做部长,是总统选部长。日本不是这样,部长履行部长的职责,其他具体业务都是由政府来做。政党虽然对政府有影响,但是政府是政府,政府有自己的体制,外交上也是这样,其实执政党左右不了政府。
中日关系中,民众接触最多的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但更多的只是口水战舆论战,政府的政策和政党的政策都不完全是这样的。在笔者看来,现在中国接受考验的主要是中、美、日关系,而日本最害怕的也是这三个关系的变化。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到20世纪90年代走到了顶峰,到泡沫破裂的时候,从1985年到90年代初,各种经济数据达了最高。当时,国内主要的舆论是日本如何做世界大国,希望在各方面和美国相比,而当时中国在亚洲都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
经济最辉煌的时候,日本只想着怎么做世界第一大国,所以很注重国民意识的问题,要有大国心态,政治家要有大国的领导风范。紧接着以后泡沫破裂,一下子国民的信心完全坍塌了。
为什么日本经济一直低迷?事实上,它遇到像英国战后一样的问题,国内市场狭小饱和,国内劳动力极度缺乏。目前日本国内的出生率一直在负增长,各方面市场已经全部饱和,作为一个产业经济国家,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硬伤。
怎样看中日GDP中的差距
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日本国内称之为“失落的15年”,这段时间中国则快速发展,实际中国的开放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的时候日本就提出中国是“世界工厂”。当时日本的贸易促进协会就做了调查,详细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东莞一个镇有6000多家台资港资外资工厂,光一个镇生产的鼠标就占世界生产量的40%。
尽管目前数据显示中国GDP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是就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次而言,中国距离日本差距依然巨大。所谓的“中国崛起论”只是某些中国人头脑发热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离此都还远。
日本一个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差不多是中国工人的25倍到30倍的样子。一亿人口的日本其制造业的能力,可以养活全世界一半的人口。
经济上巨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经济将成为推动中日两国邦交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如果中国真的和日本推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推出亚元。从宏观上说,亚元、欧元、美元将来三元并立,那么整个世界的新的金融秩序就形成了。当然,亚元的建立,不是人为地想建立便能建立的。
亚元的建立有个前提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区域经济合作。而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外资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这个区域经济合作其实已经慢慢成形,现在所要做的便是将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政治关系也将好转。台海问题也将迎来契机。
然而前景虽然美好,但过程却是注定不会那么顺利。日本总是想着称霸亚洲,制造中国威胁论,增加军费,发展军事,所以未来中日将会在磕磕碰碰中去竞争和合作。(作者系《经济日报》前驻日本东京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