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9, 2010

未来10年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名作

  南方日报讯(记者/谭志红)为建设文化名城,相关部门前段时间启动了文化名城调研工作。“文艺精品名作”课题调研小组在调研中发现,东莞文艺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未来应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名作,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东莞文艺创作相对薄弱的状况。

  专业艺术院团仅一个

  调研组认为,经过近10年的文化新城建设,东莞文艺上了一个台阶,但对照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还在认识、机制、人才、投入等方面存在制约艺术发展的瓶颈。

  在认识上,崇商轻文的传统根深蒂固,对艺术精品的作用认识不足。人才方面,可谓是“满天星斗不见明月”,各个艺术门类都缺乏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军人物。由于缺乏系统而优秀的文艺人才扶持和引进政策,导致部分有潜质的文艺创作人才因生存问题得不到保障,不得不离开东莞移驻他市。在投入上,一方面市镇两级每年拨付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的专项资金,尚未形成制度,文艺精品尤其是影视和舞台精品创作和生产,难以获得政府投入的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各界急功近利,不热衷投资艺术项目,艺术融资手段单一。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各级财政对艺术发展投入不足:每年投入文艺精品创作的经费约400万元;2009年,扶持社会办文艺团队不足50万元;近3年在艺术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1000万元;去年举办中国音乐剧节,市财政仅拨款50多万元。

  而本地企业家热衷于投资餐饮、娱乐、酒店等经济效益立竿见影的行业,而很少投资艺术产业项目或舞台艺术作品、动漫艺术作品、影视艺术作品的生产。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起艺术发展的投融资意识,艺术发展仅政府财政保障一条途径。

  此外,文艺创作还面临着缺少高层次艺术院团和高档次艺术产业的尴尬。目前,东莞有水平的专业艺术院团几乎为零,唯一的专业院团东方歌舞团东莞分团已签约到期。除此之外,东莞没有任何一个专业院团。

  粤剧发展欲先人一步

  为推动艺术发展,调研组建议,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名作,制订实施“东莞文艺莞香工程”,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东莞文艺创作相对薄弱的状况,着力于出名家、产名作、做名团、建名园、办名节,为文化名城增光出彩。

  调研组提出,着力打造“音乐剧之都”和“粤剧之都”。前者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走在全国前列。打造“粤剧之都”则是因为东莞是著名的“粤剧之乡”,有大大小小的粤剧私伙局300多家。目前,粤语方言地区尚未有城市提出“粤剧之都”的想法,东莞若能抢人之先,有望真正成为国内粤剧艺术的中心。

  考虑到东莞艺术领域产业化程度不高,调研组建议通过艺术产业园区来搭起衍生艺术精品的平台。由于东莞有着比较先进的舞台艺术设施,可以将舞台艺术,特别是音乐剧、实验话剧和原创音乐作为艺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进行舞台精品的创作、合成、推出。

  艺术创作方面,调研组建议继续“借用外力”来产名作,与国家级艺术团体、艺术人才、艺术机构合作,东莞给予文艺创作项目以资金扶持。东莞已有音乐剧《我只在乎你》、《妈妈再爱我一次》、《魔术师》等音乐剧正在与北京松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合作策划创作。

  此外,还应挖掘城市传统文化中可供使用的文艺资源,加工成为文艺作品,建议策划创演音乐剧《莞香》、粤剧《大明长城》和大型音乐盛典《和平颂》,发掘莞香文化、名人文化和虎门鸦片战争这几个文化资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