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云南模式”已经叫响全国。然而,改革的放大效益远不止于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真正焕发大山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改革推动者们的共识。而决策者则更深刻地指出:“把山分给农民,把证发给老百姓,对于我们要实现的改革目标来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不深化改革,那么还利于民就是空话。”改革就是要让人心活,让林地活,让制度活,让产业活。正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的云南,把目光放得更远。
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云南还有更大尺度的突破和创新,改革还在继续向纵深推进。当沉睡的山林焕发出持久的生机与活力,当大地热潮涌动,“激活”是这片土地以林改的名义迎来的另一个关键词,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林改是如何让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梦想接近现实。
改造:激活林地
从守护家园到创富家园,鲜活的希望让林地蒸腾着热气。2009年,在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白恩培明确指出了云南绿色梦想的路径:“产权明确后,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提高林地效益,坚定不移地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云南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中低产林改造,表达着生产力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诉求。
全省中低产林改造的接力棒在大山之间热力传递,6000万亩中低产林地因此沸腾。像抓林改一样开展中低产林改造,承载“森林云南”的愿景,以“书记工程”的名义,全省中低产林改造形成了高位推动、强势推进、重点突出、措施扎实的态势,其动作之快、场面之大、热情之高、措施之实,超出了预期。从改造规划到资金筹措、树种选择、龙头培育,真抓实干,全面推动,到6月底,各地已经完成改造面积近80万亩。低效低产林被成片的珍贵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所替代,云岭群山中诞生出一片片绿色的财富洼地。
释放:激活机制
腾冲县中和乡新岐村1万亩的林产业基地正在形成。这是全村村民的集体财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后,按全村村民按下手印通过的方案,新岐村创出了“分散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产权是各家各户的,管理由村里的管护员来承担;经营所得的70%返给各家各户,其余的30%用于全村的公益事业。就是这30%,为村里建起了1所漂亮的小学、5条道路和卫生所、老年协会,新农村建设的路面硬化、全村的新农合费用也由这里出。在新岐村,还挂出了森林持续经营管委会的牌子。委员是村民代表,他们主要搞好规划,把村里的核桃、红花油茶种好,实现以长养短、以短补长,让老百姓既有大钱也有零花钱,同时实现林地越采越好,持续利用。过去,这个村全乡最穷,如今,新岐村村委会主任闫生琼憧憬的是5年以后平均每人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
这样的创新在云南大地比比皆是。激活的民间智慧与政府力量深度融合,机制创新让生产力获得井喷式的释放。
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为目的,让农民在耕山营林中看到吹糠见米的现实效益,深入改革的一系列实践在探索中破茧而出。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以“中心”为平台,开设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产权交易、林业信贷和投融资、林业科技咨询、林业信息发布、植物检疫等服务窗口,为林农提供森林资产评估、林权交易等服务。
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林权流转服务中心89个,林改后的森林资源在这里公开交易,合法流转,使林权所有者充分获利。
林业周期长见效慢,把山分给老百姓以后,山林要流转,农民的死资产才能变现,才有造林的积极性。普洱、红河、保山、文山等州市积极探索规范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方式。林木可以流转,群众造林的热情更高涨,木材价值高了,社会资本源源流向林业。
山林分给了群众,采伐指标不给群众,老百姓种树不能砍,有什么用?在腾冲,过去乡镇林业站只能审核发放10立方米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如今扩大到了100立方米,“等于把采伐权直接交到了林农的手里”。全省各地制订出台的“市场商品材采伐管理和木材生产计划分配办法”,保证了林农的处置权。兰坪县在拉井镇长涧等4个村委会开展天保区人工商品材采伐试点工作,所采伐的1万立方米木材,公开招标竞价以每立方米300至600元的价格出售,创下了该县商品材最高价格,部分农户采伐纯收入超万元,获得了林改后的“第一桶金”。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权证能像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办理抵押贷款,走活了林业发展一盘棋,破解了林农贷款无门,发展林业缺乏资金难题。华宁县华溪镇的林农用确权林地做抵押贷款的资本,全镇通过林权抵押从金融部门融资2925.9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几年时间一个镇就出了38个“造林大户”。“没有搞林权抵押贷款以前,我们农民哪里能从信用社贷到这么多款呢!”一下子贷到380万元,种植大户董祖祥笑得合不拢嘴。
开展森林保险,宁洱县德化乡坡脚村和梁子田村林农以联户投保的方式分别对770亩和582亩林地的林木进行火灾保险,解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
制定出台银行业林权抵押贷款、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地方公益林管理等指导意见和办法。各地在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等方面进行着大胆探索,鲜活的创新唤醒了大山。
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森林是旅游热区腾冲的第一卖点,而这里探索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平衡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首创。现在,我省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已经全面启动,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国家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达9248.31万亩,投入资金达6亿元;林改之后的云南,森林保护变成了创富引擎,变成了主观意志,保护与发展实现了和谐统一的新格局。
龙头:激活产业
林产业更是被极大激活。2009年12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规划了云南林业10年发展蓝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56%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林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2000亿元的目标之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产化工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竹藤产业、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业、野生菌等非木材产业集体起跳,成为创汇大军。云南林产业从2005年开始也以每年增幅约20%的速度成长,到200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已有459.8亿元。2000亿元的目标激荡人心,一批绿色企业家把目光锁定在云南的林产业。目前,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已经有154户,企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
在腾冲古林公司,记者在这个省级龙头企业感受到热烈的生产场景。依托腾冲林业资源和自身的市场能力,这个木材加工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实现了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亿元的持续增长。不仅如此,古林公司现在已经有了胶合板、密度板、实木门、甲醛等多个相关多元的生产线,形成了产业链。技术创新之下,古林公司还把中低产林改造中淘汰的废木加工利用做成胶合板,走出了林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更带活了当地国有林场、林农的生产。
地方政府对林产业的合理想象与美好愿景也随着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被激活。林改之后,永平县为自身设定了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特色林业发展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决心成为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大县。临沧市原有泡核桃面积500万亩,林改后的2008年和2009年又新增了150万亩,目前临沧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泡核桃基地市。曲靖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五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3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00万亩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云南的山林不再静悄悄。被激活的林地上,正上演着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幕波澜壮阔的大片,热力张扬。
记者 吴清泉 张 锐(云南日报)
相关新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