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贫困生自强故事感动全场

  昨天下午3点,南京晨报迎来了又一批贫困学子。他们是上周报道的施阳、王南京、周成、史小波和之前报道的秦家生及王越明6位同学。这次见面会场面依然很让人感动,不少人流下了眼泪,而几位同学和一位学姐以及资助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连连感叹“今天的收获太大了”。

  三分钟发言

  感动得大家热泪盈眶

  昨天的见面会,6名同学分别进行了3分钟的即兴发言,没想到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感动得大家热泪盈眶。王越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为了养家糊口,一年到头在外面奔忙,他从小在大伯大妈家长大,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他今年高考考了394分,被东南大学录取。成了邻居眼中“最有出息的孩子”。施阳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饥一顿,饱一顿,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击垮他,失去温馨家庭才是他心中最大的痛楚。说着说着,他的声音哽咽了,对面的几位资助人的眼圈也红了。每个家庭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忍不住流下眼泪。一位同学控制不住抽泣起来。她说:“没想到,他们比我遇到的困难还多。”

  学姐讲她的大学生活

  阴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同学们介绍完家庭情况,赵珊珊的发言让大家开心不已,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憧憬。赵珊珊是去年参加南京晨报《圆穷孩子一个大学梦》活动的,在范叔叔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大一的学业。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总结归纳,向在场的学弟们一一传授。6名大小伙子目不转睛,听得全神贯注。

  赵珊珊说,大一的男生攀比心理严重,不仅比穿着,还热衷于生日宴,有时候,一个月参加生日宴就要花掉数百元。有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参加了别人的生日宴,只好“被过生日”,拿着父母辛苦赚的钱挥霍。对于这样的同学,她特别看不惯,也奉劝在场的同学以后要避开这些“雷区”。上了大学要注意些啥呢?这是很多同学关心的话题。赵珊珊提醒大家,上大学千万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不留神就会被别人越抛越远,“如果你不打工,那就多跑跑图书馆吧!或者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她说,在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一定要多看书,多充实自己,不要让自己空虚无聊,荒废了学业。

  她还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要学会做人,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特别是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个性不能太强,要学会包容,学会容忍别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总是抱怨,她还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调整心态。”她真诚地说。

  “今天得到帮助,明天

  要去帮助别人”

  来自江宁的陈先生昨天早早来到现场。他说,自己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没有机会上大学,做过厨师,在社会上摸打滚爬几年,终于事业小有所成。“人生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人活在世界上,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所以不要因为一时遇到困难就退缩,也不要因为需要别人的帮助就抬不起头。今天你得到帮助,明天你就可能去帮助别人,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困难不就解决了吗?”他说,自己参加助学见面会没有别的想法,就希望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让他们渡过难关,将来自己有能力了,可以回报社会。他决定资助周成大学四年的学费。

  自己的收入高了,

  想到回报社会

  顾小姐是南京和诺晟网络科技公司的行政总监,受领导委托,她昨天也来到了助学见面会现场。她说,公司有不少员工都出生在农村,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辛,现在他们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高了,就希望能回报社会。公司今年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动员中层干部,每个月拿出月薪的百分之一捐给爱心基金,这笔钱用来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公司倡导这种奉献精神对企业员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们希望今年能捐助4名在南京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以后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最后,她在晨报公布的名单上选定了几名同学。

  传递爱心,是唯一的宗旨

  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的王先生和张先生是第二次来到助学见面会。他们希望今年捐助5名贫困生,两周前,他们已经捐助了两名,这次又选定了3名学生。施阳、秦家生和王越明幸运和他们牵手。王先生说,公司领导非常关注南京晨报的助学活动,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让接受资助的学生有所收获。王先生说,公司一贯倡导人文关怀,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困难,有困难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这个社会缺少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心,是他们的唯一宗旨。刘女士没能来到现场,她在电话里和史小波达成默契,希望能帮助他读完大学。谢先生了解到王南京的情况,表示会抽空专程去看望他,帮助他解决上大学的困难。

  她为了重病母亲再次求助

  见面会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去年受资助的一名女生侯晓倩两天前来到晨报,向记者讲述了这一年来家庭的不幸遭遇。她的这段遭遇也感动了见面会上的爱心人士。

  侯晓倩是个苦命的孩子,当同龄人都在享受父母呵护时,小小年龄的她却和大她三岁的姐姐苦撑着一个家。爸爸中风瘫痪在床多年,妈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把这个家拖入了深渊。去年,侯晓倩参加高考,被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专业录取。当7000元的学费像石头一样压在她头上时,她幸运地参加了南京晨报主办的《圆穷孩子一个大学梦》活动。她的家庭情况被报道后,安徽蚌埠的张先生向她伸出援手,资助她大学四年的学费。今年6月,她病重的父亲去世了,姐妹俩痛失亲人不久,母亲又查出患了重病,数万元的医药费姐妹俩实在无力支付。眼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懂事的侯晓倩心如刀绞,她想借钱给妈妈看病。了解到侯晓倩的情况后,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的张先生十分同情,他表示会向公司领导汇报,尽力帮助她解决些问题。记者孙文

  【记者手记】

  感动,感谢,感恩

  当酷暑再次来临的时候,《圆穷孩子一个大学梦》又起航了。高温下,记者连续两个月的辛苦奔波,终于换来了一次次圆满的牵手。经历了一次次艰难的采访,收获一次比一次多,最想说的是三个词:感动,感谢,感恩。

  当首批贫困生的报道见诸报端,读者的助学热情也开始被点燃,在此,我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有你,我们的助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感谢源源不断的电话,给我们助学的信心和勇气。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句古训,也是我们受资助的同学的肺腑之言。大恩不言谢,同学们把感恩二字默默记在心间。“以前,我想得最多的是,长大后感谢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现在,我的想法变了,除了父母,还有很多关心我、帮助过我的人。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是秦家生同学的感悟。“人和人之间就应该多交朋友,互相帮助。”王越明说。

  当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在晨报汇聚,千言万语敌不过一句话———“把爱心传递”。让爱永驻我们心间,让爱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生活中,除了感动的事,还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人,我们更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