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总不眷顾刘国会。正当他准备上台代表前线指挥部讲话时,姐姐刘丽焦急的电话打了过来:“国会,咱妈看样子不行啦,医院又下了病危通知……”
刘国会一边安慰姐姐,一边怀着焦灼、不安的心情上了台。
“5·12”一周年即将来临,作为援建方,指挥部要代表黑龙江向灾区人民汇报一年的援建工作。那些日子,刘国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心里总不踏实。他打电话到大庆油田总医院,询问母亲病情,护理人员说,老人始终处于昏迷状态。5月8日,剑门关工业园区彩旗招展,人们欢声笑语。刘国会身着迷彩服,参加园区管网河堤竣工典礼。10点,活动刚结束,他正准备坐车赶往剑门关供水站,参加第二个竣工典礼。这时,他接到姐姐刘丽哭着打来的电话,“国会,妈去了,你快抓紧时间回来!”刘国会感到脑袋“轰轰”地响,他没有多想,立即回答:“好,我马上回来,这就去买机票!”
挂断电话后,他在原地愣了许久,拿不定主意,但他最终还是上了去剑门关参加下一个竣工典礼的车。
在车上,刘国会一改往日的豪爽,没说一句话。
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急奔,刘国会的心早已被滚动的车轮碾碎。
在剑门关供水站竣工典礼上,一向脱稿讲话的刘国会,第一次念发言稿。有谁知道,这位讲话的总指挥,在今天,永远失去了母亲。
当天中午,他一口饭也没吃。晚上,刘国会将板房的门反锁,将头埋进被子,憋屈地哭了……
直到5月13日上午,刘国会又参加了3个会议。下午,他回指挥部开了一个工作安排会后,才回了一趟哈尔滨……
儿子到剑阁援建后,母亲张桂兰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三个月便到医院抢救一次,偶尔苏醒过来,刘丽便问:“妈,让国会回来,看看您?”母亲总轻轻摇头,喘着粗气说:“不用……他忙……”
老人患的是肺脑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刘国会受他母亲影响最大,他常说:“母亲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在农场当妇女队长那会儿,啥活都干,起早贪黑,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干。”
刘国会从母亲身上传承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和先人后己的美德。
在《大庆日报》当记者的6年媒体生涯中,刘国会赶写新闻稿件常常通宵达旦。1989年,他成了大庆市新闻界的劳模。
“如果那啥,把骨灰分成三份”
2009年中秋节过后,第一批40个援建项目纷纷落地。为几个进展缓慢的项目,总指挥刘国会急得每天抓起电话拼命打。
他穿一身迷彩服,带着一杆人马,像打仗一样,从下寺镇出发,到普安老县城、剑门关镇、白龙镇、木马镇、武连镇、圈龙镇、羊岭镇、东宝镇、香沉镇、西庙乡、秀钟乡和毛坝乡等。仅用三天时间就跑完每一个项目点。
凡是没有开工建设的项目单位和施工方,都被他训斥过。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他一着急,就上火。因此吃饭不香,睡觉不好。
日夜操劳,刘国会终于累倒了。
经检查,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心脏也不好。
从此,刘国会身上兜里多了一瓶速效救心丸。
他的耳朵也不好使了,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
那一阵,他总觉得眼睛发胀,雾蒙蒙的,头昏沉沉的,走路像要栽倒。
一天夜里,他把肖兴民叫到自己的板房,说:“兴民老弟,拜托你一件事,但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讲,绝对保密。”
肖很吃惊地看着他问:“啥事?”
“你不用紧张。”为了让肖放松,他笑着说:“如果我哪天那啥(东北口语,指人或指事。作者注)了,老命丢在了剑阁。拜托你老弟,把我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埋在剑阁,一份葬在大庆,一份带回哈尔滨。”
肖兴民脑袋里“轰”了一下,感觉被什么东西猛烈击打,周身发怔,喉咙滚烫:“咋会呢?!”
“这些天,人有些那啥。加之,灾区余震又多,说不准,哪天就那啥了。”刘国会说。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9月上半月期)
感恩是一种力量
文/逸西 邓敏
写下“感恩是一种力量”这七个汉字,使人想起乾隆七年间,50岁的郑板桥当上范县县令后,不忘家乡众人福泽。他想起乡亲们还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时,就写信告诉其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其余邻里乡党相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板桥先生如此感人情怀和感恩情结,令人感慨,无限温馨。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两年多的时光,7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黑龙江的恩人,依旧坚守在援建第一现场,付出的岂止是汗水和心血。
又是一个无边的黑夜,我们坐在蓝色板房里,打开电脑,用目光,一遍又一遍温习他们硬朗的名字。
我们的双眼,常常被他们在灾区忙碌的身影,暖得发热、发酸。
一路走来,我们体会很深,黑龙江援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前线指挥部队员们的家庭,也成了坚强的后盾。
一路走来,有一位母亲。她是前线指挥部第一批援建队员于文的妈妈。他出征剑阁时,父亲做白内障手术,儿子患头痛病一直没有得到确诊。这一老一小的生活起居、病中护理全落在了于母身上,但她却对于文说:“孩子,你安心去,只要你妈我不倒下,你放心,这个家有我支撑着。”还有一位母亲,她是黑龙江省公安厅抽调去剑阁支警的第一批队员王荣伟的母亲。在伊春小兴安岭,她每天遥望四川剑门关,把对儿子的思念埋在心底,临终前,老人一再叮咛:“不要告诉他,我这是老病,几天就好。”可是不久,这位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路走来,农民自建房指导队专家乔广民的爱人和女儿出了车祸,他回哈尔滨后,妻子说:“你在我身边什么忙也帮不上,这里有医生和护士,你在,只能让我着急上火,你快回去!”乔广民硬是被妻子“赶”回了灾区。
还有一位贤惠的妻子。怀孕6个月了,为了让援建前线的丈夫安心工作,她直到生产也没有惊动他。
前线总指挥刘国会的姐夫苏志,在岳母病重住院期间,老人思念儿子时,他就唱《儿行千里母担忧》给老人听,唱得泪流满面,老人听着女婿的歌声闭上了眼睛。
一路走来,剑阁县委宣传部外宣办郭勇,在采访灾区重建的新闻稿件时,不慎摔伤右腿,到医院住了两天,拿了一些药,又拖着受伤的腿,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据称,剑阁灾后重建新闻稿件多数出自他手。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剑阁县武连镇武侯村村民王建明的住房在地震中被震坏了,一家人只好“蜗居”在集中安置点的棚子里。龙江援建和当地党政干部帮他建好房后,为了表达感恩之情,夫妻俩在自家建立起了“5·12”感恩教育基地,并编写对联:“地震摧毁祖辈基业,党政助我重建新居”。横批:“祖国伟大”。……
因为种种原因,还有很多、很感人的事迹没有采写。但是,仅我们采撷到的这些片断,就足以说明黑龙江人民献给灾区的爱,是多么厚重而博大。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写一首诗,表达灾区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激之情,但忙于采访,没有成形。在与黑龙江前线指挥部全体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数月后,我们被他们在灾区剑阁“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援建精神深深打动,在离开剑阁之前,我们在板房里写出了《感恩》一诗:
我感恩那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外省人/是你们背井离乡抛家别子/怀揣并不多余的粮食/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一口一口喂养我们/大娘流泪的目光/被你们宽厚结实的手掌扶起
我感恩那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外省人/是你们挥汗如雨不分昼夜/用智慧和双手/托起倒塌的校舍家园和村庄/还有一条条通向幸福的道路/一座座跨越河流的桥梁/一声声划过晴空的鸟啼……
面对天空和大地/我弯下不屈的腰背/使出全身力气/深深叩谢/从骨子里喊一声/我的恩人哪我的外省人/是你们扶着我/走过余震门前高高低低的日子/而你们累倒在废墟和工地上的身影/高高地挂在灾区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我感恩那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外省人/重建家园的情感/一半种在灾区地里/一半长在你们心中我们把这首诗献给所有援建者。
2010年仲夏于黑龙江前线指挥部第15号板房。
(本期封面故事节选自“感恩丛书”剑阁卷《剑门关下铁人情》)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9月上半月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