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的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先生。
何先生,我们先来看这张图,全国高温区的预报,您看在全国,就是在中国的腹地很多地方都是黄色、橙色,在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里面出现长时间的持续高温,这是不是异常的现象?
何立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还是比较异常的,像这次高温出现这么大的范围,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还是比较少见的。
主持人:
以北京为例,您看我们以往也有“桑拿天”,但是一下子上来就持续一周甚至更长,这是几乎没有过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天气?
何立富:
华北地区出现这种长时间桑拿天气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我们上空受这种强大的暖气团的控制。这种暖气团主要是来自热带海洋的,我们称为副热带高气压的一个控制。在它的控制之下空气非常潮湿,它的相对湿度甚至能达到70%到80%,所以大家感觉到非常闷热。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的是北京、华北一带,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高温区预报,连以前我们认为夏天避暑的很多地方,比如说内蒙大草原,那个地方也居然出现了40多度的高温,这是为什么?
何立富:
控制我们国家产生高温这种天气的暖气团实际上有两种类似:一种是来自海洋的,我们称为副热带高压,它是比较潮湿的;还有一种带来高温天气的是一种来自欧洲内陆的,我们称为大陆的那种高压,这种高气压控制之下,它的空气是比较干燥的,但是它的温度在这种强的太阳辐射之下,它的温度通常会上升得比较高,它的最高气温经常还会超过40度。
主持人:
何先生,刚才我们看短片的时候,有一个来自酒泉地方,他们说二三十年没有这么热过,很多人就会联想,这是不是异常天气的一种前奏,可以这么理解吗?
何立富:
出现这么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极端的天气,但是如果说它和很多异常天气会发生,或者说它是一种前奏,这种联系目前来看并不是很紧密的。
主持人:
您看,有人说它是否和今年在南方,包括东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有联系,从气象局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何立富:
高温热浪的这种天气和洪涝灾害、暴雨、洪涝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的,因为两者之间产生的天气系统是不一样的。这种暴雨、洪涝主要是温暖空气持续的一个交汇,这种高温热浪天气主要是受暖气团长时间的一个控制。所以这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并没有一种直接的联系,相反这种高温的一个主要联系是和干旱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因为通常在长时间高温的这种情况下,土壤失墒会比较严重,旱情会逐步露头。
主持人:
也就是说旱灾会在后面等着?
何立富:
对。
主持人:
高温天气是不是一种自然灾害?
何立富:
高温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就像台风、暴雨,还有寒潮等这种灾害性天气是一样的,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主持人:
高温炙烤下,很多人还要坚持工作,尤其是对那些在这种高温天气下仍然要在户外坚持工作的人们来说,如何去做好他们的防护工作呢?《新闻1+1》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林金桥是湖北省罗田县的一位农民。两周前,他在建筑工地工作时高温中暑,昏迷了整整10个小时,差点丢了命。这场大病,让林金桥几乎无法再与人交流,大多数时候他只有这样呆呆地坐着。
其实,像林金桥这样在高温中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并不是少数。进入七月,仅从媒体报道,我们就看到高温中暑已经引起了多起伤亡事故。
7月6号,河南开封市一位环卫工人在工作中中暑死亡。山东青岛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在烈日下长时间作业,导致中暑休克,伤及脏器。
7月7号,跟林金桥在同一座城市打工的一名建筑工,也中暑死亡。
唐志忠(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主任医师):
都是因为在野外和露天作业引发的中暑,重度中暑死亡率特别高,特别我们早期的抢救不及时,死亡就会更高,会达到百分之八九十。
解说:
眼下,已经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不少地方的气温都超过了38℃。有条件的城市人群都躲进空调房里消暑纳凉,或者去游泳馆里享受一丝凉意,但是一些依然要在烈日下坚守岗位的人们却有些无处躲藏。
值勤交警:
我们早晨是五个小时,在路上执勤期间,我们的脚一直感觉到像是在铁板上一样,特别烫。下班的时候我们的内衣感觉到几乎是能拧下水来了。
刘扬(北京急救中心主治医师):
这种天气我们肯定浑身都是大汗淋漓的,基本上一天要上班(出诊)八九趟车,基本上衣服(也)要湿八九遍吧。
杨师傅(送水工人):
上午七点半到下午六点半,除掉吃饭的时间,10个小时起码的。(衣服)每天长期都是湿的。
记者:
一天要换几套衣服?
蒋永超(中铁一局北京地铁九号线04标段工人):
一天要换两身到三身,关键就是里面太蒸,蒸得厉害,干活热的时候就拿水管往身上浇,往身上淋水。
记者:
管用吗?
蒋永超:
管用。
记者:
管多长时间?
蒋永超:
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吧。
解说:
在建筑工地上、在公交车里、在岗亭旁边,还有一处又一处防汛大堤、高温正在考验着无数人的意志和身体。而为了应对高温酷暑,各地也陆续出台应对措施,今年北京市将室外露天工作人员高温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
武汉市政府部门紧急启动纳凉工程,全天候开放1000多个社区纳凉点,并为每个社区纳凉点下拨3000元纳凉经费。火炉城市重庆在全市设立了102个纳凉点供市民避暑。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14个省份都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分别公布了从10元到20元不等的日高温津贴标准。除了提高补贴之外,也还有更贴心的措施,这是河南焦作环卫部门给一线环卫工人配备的防暑降温背心,内附夹层,装有四块冷冻内胆,冷冻5个小时,在40℃左右的温度下,可保持4到5个小时的制冷效果。
祁秀花(焦作市中站区环卫处职工):
穿这个背心,感觉特别凉爽,就跟穿一个空调一样,觉得特别舒服。
解说:
在重庆永川一个建筑工地上,20多年间临时搭建的板房宿舍全都装上了台式空调。
肖国勇是一名砖工,在外务工多年,这是他第一次住进有空调的宿舍。
肖国勇(建筑工人):
晚上休息很好,第二天干活精神也很好。
解说:
在北京,包括公安交管局局长宋建国、政委李建华在内,全局483名现职领导干部最近也开始路面执勤,目的是替换一线435名执勤民警休息。在地面温度50多度的开放工作间,少站上一会儿都会是一种莫大的关怀。而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夏天实在是个苦夏,可是从提高补贴到发放防暑背心,到工地安装空调,再到干部上街轮岗,举措虽小,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或许高温也给社会带来一个机会,它或许也能让我们在煎熬中冷静地去思索一些重要的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