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平之花长开不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25周年记
新华社南京8月16日电(记者 蔡玉高 蒋芳)“历史不容忘却,和平定要珍惜。”15日下午,来自安徽的王新红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他的感悟。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开馆2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从纪念馆展陈中收获“珍爱和平”的理念,这令人欣慰。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屠城30万人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了“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
为冤魂呐喊,为历史正名。纪念馆内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和极具震撼力的纪念雕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历史。2004年纪念馆免费开放后,激增的参观人数对其规模和展览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12月13日,扩建后的新馆对外开放,3300件文物、3500多幅照片以及1万多份个性化档案让参观者对当年惨痛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朱成山介绍,25年来纪念馆接待中外观众2500多万人次,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在参观完纪念馆后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很多学生还表示“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纪念馆在中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纪念馆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200万人次左右。其中来自日本的参观者最多,尤其是新馆开馆以来,每年都有3万-5万名日本观众前来参观。日本铭心会访华团已25次来纪念馆参观。访华团团长松冈环表示,对历史问题达成共识有利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随着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纪念馆的展陈理念也越来越国际化。朱成山表示,展览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们记住仇恨,而是提醒参观者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一定要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而努力。
纪念馆新馆的设计和展陈一直贯穿着“和平”这条主线。新馆整个外形像一艘正待远航的大船,寓意“和平之舟”;为了缓解参观者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一直压抑着的沉痛心情,新馆还特地设计了和平公园。此处碧波荡漾、绿意盎然,不远处还矗立着手托和平鸽的和平母亲雕塑,让人豁然开朗的同时,也倍加珍爱和平发展的环境。
为了引导参观者理性看待历史,新馆还特地将两句非常有意义的展览词放大:一句是已经逝去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另一句是舍身保护了20多万南京市民的约翰·拉贝所说的“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在佩服这两位历史见证人豁达胸襟的同时,我也能体味到他们话中深意。历史已经过去,作为今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如何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陈林说。
为了传播和平理念,近年来,每逢重要的纪念日,纪念馆都要举行国际和平集会。今年8月15日上午,二战被日本强掳劳工遇难者家属、日本友人和南京各界人士等300多人在南京举行和平集会,祭奠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朱成山表示,举行和平集会,体现了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意愿。只有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实现世界持久和平。
“当、当、当……”纪念馆集会广场上经常敲响和平大钟,悠扬的钟声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让和平之花长开不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