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5, 2010

虹口再现劈路精神 被困群众全部转移

  在遭遇连续暴雨袭击后,前日上午,都江堰市虹口乡再次暴发山洪,深溪村三组道路中断,有百余人被困!昨日清晨,当地政府、消防队员便组成救援队,顶着大雨,躲避滚石,向深溪村三组进发。继大地震中虹口人劈出一条生死路,感动千万人后,为了营救这百余名被困群众,虹口再现劈路精神

  虹口简介

  虹口乡位于都江堰市区东北的白沙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16.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4.8公里,幅员面积348.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0亩。有8个村,全乡总人口6200余人。

  揪心

  山洪冲毁路桥 百余人被困

  5·12大地震中,虹口人开山劈路坚强求生的精神想必你还记得。前日,当连续的暴雨导致虹口乡两次暴发山洪及局部泥石流时,为营救百余被困群众,这种劈路精神再次展现出来。

  前日凌晨零时许第一次山洪暴发时,虹口乡深溪村三组首当其冲。此前,虹口乡政府曾对辖区危险路段进行了24小时实时监测。事发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将虹口乡处于危险区域的深溪村、红色村、光荣村300余居民转移到了虹口小学安置。

  前日上午11时许,第二次山洪暴发。由于此前成功转移人员,山洪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深溪村最靠近山河的三组部分房屋被掩埋,与外界唯一的通道被冲毁,两座桥也被冲垮。没有电,通信也不时中断,深溪村三组成了孤岛,通过和被困人员断断续续的电话交流,当地政府得知百余人被困,大多是当地村民,其中还有10多名小孩。由于山洪暴发时正值上午,大家都往高处和平坦宽阔的地方跑,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前晚,成都市公安局派出了特警,成都消防也派出了4中队、11中队、特三中队等赶来救援。但是,天色越来越暗,雨也越下越大,路边的山体上不断有石头滑落下来,考虑到被困的群众还比较安全,相关领导经过协商,决定在第二天清晨能见度允许的条件下展开救援。

  昨日清晨6时许,天刚放亮,雨依旧下得猛烈,虹口乡的几名乡干部和当地群众与成都特警和消防队员穿着雨披、拿着手电筒徒步前行。路面上,泥泞中夹杂着碎石断木,前行了四五百米,前面的救援队员突然大吼一声“涨水了”,随即,这几名救援队员加快了脚步,小跑起来,同时躲避着山体上不断滚落的石头。

  “其实这里离三组只有三四公里。”说话的是住在三组的周大姐,她的丈夫张世周在早晨跟随救援队到山上去了。她的家刚好夹在两条河之间,山洪暴发时,他们一家刚离开家不到半个小时。

  喜悦

  挖掘机帮忙 辟出救人路

  上午9时许,挖掘机陆续从山下开来,把挡路的石头清理到一边,紧接着几辆吊车也赶来增援。

  “出来了!出来了!”上午11点半,通过救援队员的电台,不少村民得知了这个消息,里面被困的群众正慢慢走出来,由于道路和桥梁被冲毁,他们通过吊车、挖掘机的帮忙成功涉水。

  “终于对了,终于对了……”胡开银和另外10多名工人背着随身的衣物,裤腿和鞋子满是泥巴,他擦擦脸上的汗水笑着说。胡开银是三组一个电站的工人,山洪暴发时,他和工友正在宿舍休息,睡梦中听见外面有人大声呼喊“快跑”。他跳下床出去一看,洪水包裹着泥石,把树木冲断,一些村民的房子也垮塌了。“跑啊!”胡开银一边喊,一边抓起几件衣服往远处的高地跑。

  高地上有几间地震时搭建的木屋,这时,屋内已有好些来躲山洪的人,晚上,一群人蹲在角落里,听着外面的雨声和水声,心惊胆战,幸好,附近几家农家乐还有饭菜,随便吃了点饭菜后,大家便轮流执勤。

  泸州人胡高连来虹口避暑已经一个多月了,住在三组一个农家乐里,山洪暴发时,农家乐的大门被水冲走,道路成了夹着泥沙的河。胡高连和农家乐的6名员工朝后面的山上跑,在山上呆了半个多小时后,看到水稍微退了,才壮着胆子回到农家乐,这里已经停电了,晚上,7人吃了些剩饭,随后轮流执勤。

  昨日早晨,正在屋内的胡大姐听到楼下有人喊“消防来了”,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跟着大家一起往回走。

  昨日下午2时许,特警和消防在虹口转移了被困的群众179人。目前,虹口受困群众转移完毕。虹口乡党委副书记高永强介绍,转移出来的村民将统一安置在虹口小学,也可以到亲戚家借宿,此外,他们将尽快抢通道路。

  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摄影 王勤

  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水文局了解到,受到上游山区暴雨的影响,流经崇州市、大邑县、新津县的西河于昨日上午8时许形成洪峰,上游元通水文站录得流量1500立方米/秒,已经超过警戒线。大水对沿河水利工程和桥梁造成影响,位于大邑的方渡电站水坝遭冲垮一半,新津龙王渡大桥桥墩被冲歪。目前暂未有人员因突发大水伤亡的报告。

  上游大邑

  方渡电站水坝被冲垮

  暂未有人员因突发大水伤亡的报告

  昨日中午,成都商报记者在位于大邑县沙渠镇境内的方渡电站看到,约300米的河道上,拦河混凝土堤坝只剩下了靠近大邑的一半,另外一半约150米的水泥体完全沉入河道中。大邑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余庆中说,所幸下游河道较宽,溃堤的河水并未对两岸堤防造成影响。

  而连接崇州三江镇和大邑沙渠镇的方渡大桥数根桥墩已经发生了明显倾斜。接到通知,两地交通部门立即派人在大桥两边拉起了警戒线。现场负责人表示,除了方渡大桥,上游的陈家渡大桥也成了危桥,已被封锁。目前,暂未有人员因突发大水伤亡的报告。

  下游新津

  龙王渡大桥遭重创

  大桥于去年9月加固

  当地政府已通知居民勿冒险上桥

  在西河下游的新津,龙王渡大桥更遭到了重创,位于河心连接在一起的两根桥墩直接被大水冲歪,陷入了河床。原本受到桥墩支撑的两片桥面塌陷,成为了“V”形,看起来随时都可能倒塌。

  成都商报记者从新津交通执法局了解到,建成于1987年的龙王渡大桥于去年9月加固,“可能是因为洪水突然冲下来,桥墩承受不住就冲歪了。”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沿河的崇州三江镇、大邑沙渠镇政府及新津龙王渡社区了解到,暂未有因突发大水引发人员伤亡的报告。当地政府已经派人深入各地,通知居民切勿冒险穿越危桥,并避免汛期进入河道。

  安置

  住学生宿舍 吃三菜一汤

  数百受灾群众已被安置到聚源职业中学

  都江堰市把受灾群众安置到聚源职业中学。截至昨晚7时,登记住宿的人已达315人。截至昨晚7时50分记者离开时,又有约200人前来,其中包括部分来自映秀的受灾群众。该安置点的用水及一日三餐全部由聚源职业中学提供。

  杨永康是第一批被送到安置点的人员之一。“我是昨日凌晨两点多被送到这里的。”他是从眉山到龙池做建筑施工的,前天下午4时许,突然有工友大喊:“泥石流来了,有危险!”

  他们都丢下手中的活,一起往山上飞奔。“暴雨不停地下,也没法回去拿雨伞衣服,就那样在雨里淋得浑身湿透。”杨永康说,他们还以为只能在山上担惊受怕地淋一晚上雨了,“没想到救援人员很快就来了!”

  晚上11时许,救援队把杨永康及其工友40余人先送到安全地带,再转送出来。杨永康说,他们大概凌晨零点之后出发,抵达学校时估计两点多。在他们之后,陆续有人被送到这里安置。

  受灾群众周长安也是昨日凌晨到聚源职业中学安置点的。“我们早餐吃的稀饭和凉拌黄瓜。中午有土豆炒肉、白菜和素菜汤。晚上三菜一汤,有土豆烧肉、花菜炒肉、茄子和素菜汤。”周长安说,他们对安置点的食宿安排很满意。

  另外,由于衣服被淋湿了,他们到安置点后,每人都换了一套新衣服。都江堰市民政局还为他们提供了桶装纯净水。

  “我们前晚10点过接到通知,然后马上准备,连夜接收安置受灾群众。”学校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安排受灾群众住进学生宿舍,还把已放假的食堂工作人员叫回来上班。该学校最多可容纳约2000人住宿。

  成都商报记者从设在都江堰市新北街小学的救灾指挥部获悉,被解救出的群众可以选择投亲靠友,也可到聚源职业中学安置点。

  新北街小学同时也是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

  在聚源职业中学现场负责的都江堰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惠兰介绍,截至昨晚6时,已为受灾群众提供了1100套被褥。

  昨晚7时40分许,都江堰市卫生防疫人员开始对安置群众开展卫生防疫以及健康检查等工作。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实习记者 何璟

  向峨

  3专家勘察山体裂缝

  昨日,有群众反映向峨乡石瓮村200多米高的山体上一直存在一道裂缝,他们担心会发生崩塌或泥石流。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灾害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唐军等3名地质专家经过勘察称,该山体不会发生崩塌和泥石流。成都商报记者 陈松

  青城山

  农家乐又被水淹

  昨日凌晨的暴雨让青城山镇新益村的20多户农户及农家乐再次被淹。发生积水现象后,镇政府立即组织村民抢险救灾。成都商报记者 陈松

  金堂

  城区限时供水

  金堂自来水公司介绍称,8月13日,自来水厂用以取水的北河,其上游绵竹、什邡等地普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至下午2时30分左右,洪峰夹带大量泥沙、漂浮物到达县城取水源位置,源水浊度陡增,14日上午最高时达到了1万度,这导致制水量不能满足县城的用水需求,城区不得不限时供水。如果上游不继续降大到暴雨,预计15日下午将恢复正常。

  同时,黄水河涨水致金堂五凤镇部分街道被淹,由于还有强降雨,预计3天左右才能恢复正常,接待游人。

  成都商报 记者 刘婷 实习记者 蓝婧 摄影 何彬

  银厂沟

  启动全面禁入管制

  前天到昨天,彭州市已紧急疏散130名游客。银厂沟昨起启动全面禁入管制,禁止游客进入景区。

  成都商报记者 江俊 实习记者 刘霏霏

  今晚8:35

  听专家讲泥石流

  今晚8:35,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真相30分》将推出“抗击泥石流”特别节目。共青团成都市委应急志愿总队突击队队长周小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杜榕恒将走进节目,讲述他们亲历的泥石流。

  (余文龙 王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