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9, 2010

宜将剩勇追穷寇

  宜将剩勇追穷寇

  《环球》杂志记者/刘恺(发自莫斯科)

  1945年8月15日前后,莫斯科到处是一片和平喜悦的景象,人们开始重建城市,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东北,二战历史上最后一场大战役因为日军的顽抗仍在继续。苏军老战士尤里·雅斯涅夫和瓦西里·伊万诺夫清楚地记得那段无法忘记的战争岁月。

  日本宣布“终战”那一天

  8月15日,烈日灼人,远处不时传来隆隆的炮声。20岁出头的雅斯涅夫刚刚从中国东北战场转战至朝鲜。他的步子比大多数战友要快了许多。由于他所在的远东第一方面军一部承担突前侦察任务,他们奉命率先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同一天,隶属第二方面军的伊万诺夫正和战友一起浴血奋战扫清通往哈尔滨的道路。

  这一天,雅斯涅夫和伊万诺夫得知,日本政府前一天已向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发出照会,表示“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事发出诏书;天皇陛下还准备命令所有陆海空军当局和所有在他们统辖之下的各地部队停止作战行动,缴出武器。”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发布无条件接受同盟国招降公告的诏书,即“终战”诏书。

  但是,这些消息并没有让苏军士兵们感到放松,因为日本关东军的抵抗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们射出的子弹仍然在苏军战士头顶嗖嗖地飞过,许多地方例如围绕牡丹江的战斗甚至变得更加激烈。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发布声明称,日本天皇还只是口头表示无条件投降,并没有发布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日本军队仍在负隅顽抗,并未真正投降,因此苏联军队将继续对日作战行动,直到日军完全放下武器。

  百万苏军征战东北

  8月9日凌晨,苏联出动超过150万军队兵分三路以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分别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对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日本关东军展开剿杀。5000多架战机、5000余辆重型坦克和自动火炮以及太平洋舰队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雅斯涅夫所在的远东第一方面军冒雨越过中苏边境,由东向西朝牡丹江方向进发,向沿途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数日之后,雅斯涅夫所在的一部折转向南挺进朝鲜。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他们很快拿下了日军设在朝鲜的重要军港。

  与此同时,隶属远东第二方面军第15军的伊万诺夫和战友一起强渡黑龙江(阿穆尔河),沿着松花江向哈尔滨方向挺进。解放同江、解放佳木斯……苏军战士和中国抗联战士一起,在当地中国老百姓的帮助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日军的抵抗。8月21日这一天,第15军的先头部队进抵哈尔滨。12天时间里,战士们往东北腹地突进了约700公里。

  正当远东战事如火如荼进行时,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则沉浸在一片喜悦当中。

  在3个多月前,法西斯德国宣布投降,而今,对日抗战也胜利在望。数以千万计的苏联军民为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但在暂时忘掉失去亲人朋友的伤痛之后,人们的脸上洋溢起了赢得胜利和自由的激动之情。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胜利的标语和旗帜。

  不过人们并没有忘记,尽管二战结束的曙光初现,但苏军对日作战行动仍在继续。那里,在遥远的中国东北和朝鲜等地,150多万他们的亲人正在为消灭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一封封家书雪片般地“飞”往远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结束战争、让战士早日还乡的期盼。

  最后的胜利

  在苏军猛烈的进攻之下,除少数日军依靠工事负隅顽抗之外,绝大多数日军毫无任何有组织的抵抗。越来越多日本兵被苏军俘虏。

  8月17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致电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械。第二天,关东军司令部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命令。

  9月2日,日本法西斯在投降书上签字。

  消息传来,在远东战场的苏军战士举枪高呼“乌拉”(胜利)。在伊万诺夫和雅斯涅夫的记忆中,那一天战士们激动地向天鸣枪,随后载歌载舞,尽情畅饮,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结束,庆祝他们终于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

  那一天,莫斯科同样成为欢乐的海洋。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莫斯科民众涌上街头,来到红场。绚丽多姿的焰火表演将民众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推向高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随后发布命令,将9月3日定为对日作战胜利日。

  时光流逝,当年的英武战士雅斯涅夫和伊万诺夫如今已至耄耋之年,如今他们都是中俄友谊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伊万诺夫还担任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2005年9月,包括他们两人在内的20多名苏军老战士受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赴中国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2010年的5月8日,胡锦涛在赴俄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再次会见了雅斯涅夫和伊万诺夫等老战士,并为他们颁发了“和平”奖章。

  “许多人在时报广场上一呆就是一宿”

  《环球》杂志记者/顾震球 报道员/威廉·赖利(发自纽约)

  65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美国纽约,人们走上街头,奔走相告,不少人陆续聚集到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时报广场,有的把酒言欢,有的舞动身躯,有的泪流满面……本来毫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庆祝胜利、迎接和平的喜悦心情。

  现年78岁的弗雷德·费格森退休前是一名新闻编辑。当年,他还是一个13岁的半大小子。他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他的父亲曾在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天亲眼目睹了纽约市街头的庆祝场面。在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老费格森觉得应该让儿子到时报广场,让他也亲身经历一下战争结束时的欢庆场面。于是,老费格森就叫办公室里的推销员去时报广场时带上自己的儿子。

  “当我们赶到时报广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时报广场上人群开始聚集。当时,街道上汽车并不多,勉强还能从人群中穿过去。随着人们越聚越多,警察便开始指挥车辆绕行,避开时报广场这一拥挤的地段。”目前仍居住在纽约市的费格森对记者回忆。

  费格森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时报广场上挤满了士兵和姑娘。当时,许多人喝了啤酒,情绪非常亢奋,素不相识的人也彼此拥抱和亲吻。”

  当天,与费格森同在时报广场的有一名北卡罗来纳州海军基地的水兵格伦·麦克达菲,当时他18岁,正在纽约换乘火车前去看望女友。他后来回忆道:“我当时欣喜若狂,直冲到大街上。这时,我看到那名护士,她面带微笑,向我呼喊。我径直走到她身边,亲吻了她。”

  麦克达菲解释说,他当时在冲动之下亲吻了那名护士,是由于意识到哥哥即将从日本的一个集中营中获释。他说:“我和那名护士一句话也没说,之后我就离开广场去看望女友了。”

  麦克达菲和白衣护士相拥亲吻的场景正好被摄影师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时拍摄了下来并刊登在了美国《生活》杂志上。从此,这张被誉为“胜利之吻”的照片广为流传,成为象征二战结束的经典照片。

  那位被麦克达菲亲吻的女护士名叫伊迪丝。几年前她回忆说:“我当时大脑里一片空白,但没有反对他吻我,因为他曾经为正义而战,同时也为我而战。那是好长的一个吻啊!他把我放倒在他的手臂上,我觉得就像是在跳舞。可惜我那时把眼睛闭上了,没有看清楚到底吻我的人是谁。不过,我真希望能有机会跟他聊天,至少问问他叫什么。”

  直到2007年8月,她才弄清吻她的那个水兵叫什么。今年6月,伊迪丝去世,终年91岁。

  费格森说,当年“时报广场及其附近的百老汇大街可不像现在这样晚上灯火辉煌”。战前,人们把时报广场叫做“大白路”,因为沿着广场附近的百老汇大街支起了许多用于公共活动的大帐篷,夜晚的灯光把帐篷照成一片白色。战时由于害怕敌机空袭,晚上市区常常实行灯火管制。8月15日那天,日本投降了,战争结束了,夜幕一降临,电灯就亮了起来。

  费格森说,杜鲁门总统在当天美国东部时间晚上7时才通过电台正式宣布日本投降的消息。因此到了晚上,才出现庆祝高潮。许多人在时报广场上一呆就是一宿。

  他说:“人们听到杜鲁门总统的广播讲话后,欢呼起来,估计他们心里突然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想法和感慨。实际上人们兴奋地喊叫,我一句也听不清,不过那的确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我当时是想,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凭票购买食物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一想到这里,我就非常激动。”

  他随后又说:“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美国人仍然不知道这个国家在战时还实行过比较严格的食物配给制度。”

  来源:2010年8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