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2日电(记者 周芙蓉)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秀水乡前峰村回族村民马君贤这两天正忙着张罗儿子的婚事。在修葺一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砖瓦房里,马君贤兴奋地说:“9月份,儿子要娶邻镇女孩过门,这在过去不敢想象。我们这里穷,外地女孩不会嫁过来。”
说起家乡的变化,马君贤滔滔不绝:“2008年之前,通村路拖拉机都进不来,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这里海拔高,除了洋芋什么也种不了。好不容易拉一马车洋芋出去卖,还卖不出好价钱。之后,政府引导大家养羊,第二年我就赚了1万多元。今年预计收入1.7万元左右。”
秀水乡乡长张植江说,2008年,政府免费为贫困户提供20只波尔山羊和草种、肥料,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前峰村213个贫困户中有173户种草养羊,年户均收入1.5万元。在有了一定基础后,今年政府补助,52户农户建起了新房,47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地处海拔2360米高寒山区的前峰村是国家级二类贫困村,这里发生的变化,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西部大开发10年间,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7.23万人。
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地处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中心,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石漠化导致的土地贫瘠、生态恶化,使贵州成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省,扶贫开发,任重道艰。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西部大开发10年来,贵州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和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因地制宜,结合修复生态、石漠化治理,采取“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方式开展扶贫开发,解决贫困群众的发展。
地处民族贫困山区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7年以来整合投入资金6444万元实施项目200多个,覆盖14个村4000多户1.7万余人。第二年,试点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992元,比上年增长50.9%。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贵州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41元增加到2009年的2698元。
在黔中大地的山水间,一户户贫困户、一个个贫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包谷、洋芋到蔬菜、油茶,从乱石旮旯地到青草满山坡,从茅草屋到砖瓦房,从泥泞小道到水泥马路,乡容寨貌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开发成效得益于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叶韬说,10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贵州初步形成了举全省之力开展“大扶贫”格局,为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扶贫”格局的构建,夯实了贵州农业生产基础。10年来,贵州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从3.4万公里增加到超过14万公里,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0.3亩提高到0.58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84.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最低时的30%提高到40%。
“大扶贫”格局的构建,事关民生的一些关键问题得以较好解决。10年间,贵州解决了农村1437.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医保达到94.25%;580多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29万多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
但贵州扶贫开发任务仍很艰巨,截至2009年底,全省还有555.3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4%。
叶韬说,目前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在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状况没有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被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重点,贵州将继续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探索生态治理、扶贫开发新路,整乡连片继续打好消灭贫困的歼灭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