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3, 2010

医生开药,药剂师把关

  □晚报记者 贺天宝 报道

  患上消化道出血,医师给予注射液“止血敏”的单次剂量竟超三倍;肾病患者血钾正常,医师仍给予静脉滴注加入10%氯化钾……为防止此类情况沪上医院尝试医生开药和药剂师互动,在给病人用药时“把关”,保证有效合理。

  昨天,记者从沪上最先尝试的东方医院ICU病区获悉,该院自主开发了“智能化用药监控警示互动系统”,临床医生开出处方,需由临床药师审阅后再发药,为防范“大处方”、“乱开药”,控制医疗风险和解决百姓“看病贵”做了有益尝试,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医药费“畸高”损害医院形象

  曾有市民反映,看个感冒这种常见病也要花上一二百元。目前常见的抗感冒药种类很多,有些药在处方上大同小异,据统计,治疗感冒常用药有28种之多,价格差异极大。看个小毛小病动辄数百元,医药费“畸高”,损害的不只是医院形象。东方医院药剂科主任何志高说,改革医院配药体系,不但是新医改的任务之一,而且为了控制医疗风险,提醒医生控制用药量,保证用药有效合理,避免及改变市民看病贵的现状。

  网上曾有患者盛赞“一毛钱处方”,拉肚子的孩子,医生只开5粒“痢特灵”的处方,孩子不久痊愈。何志高说,医院服务窗口调查显示,市民心目中形象好的医院首先是 “看好病”,其次是收费是否合理规范。因此一所医院是否能让百姓满意,能否创出品牌,首先在于医疗水平如何,医生的医术是否精湛,其次在于医疗服务搞得好不好,收费是否合理规范。

  建立“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

  据介绍,出现“大处方”、“乱开药”,现阶段弊端是很多医院已经使用多年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只能审查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如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是否有重复用药等。而对至关重要的药物与病人,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却完全不能审查。

  东方医院临床药师翟晓波、药剂科主任何志高以及其他药师,在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在2008年开始建立“智能化用药监测系统”,实现综合性医院常用1200种药物的禁忌症与病人临床诊断、实验检查结果相链接,实现给药剂量、频次,与病人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相链接,其主要功能创新是:当医师输入违反禁忌症的药物时,以及输入与肌酐清除率、体表面积、年龄、体重不相符的药物剂量和(或)频次时,系统能够出现警示。

  如一名84岁肾病患者血钾正常,医师仍予10%氯化钾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规定10%氯化钾注射液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系统”立即出现这条警示。临床药师在互动信息中写下“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诱发高钾血症,请停药或采取防止高血钾的其他措施”。医师阅读后停药。

  尝试医生开药和药剂师互动

  东方医院创建的 “智能化用药监控警示互动系统”,将警示信息分别发给医师、护士、临床药师、医务部等,要求医师对警示信息限时回应,按要求修改,如果忽略一般应说明理由,超时不处理将及时反馈临床药师,也可以同时上报医务部。护士的责任是看到警示信息后及时提醒医师处理。临床药师回答医师提出的问题。医务部对警示信息处理链上各责任端进行监控,必要时进行干预。总之,“系统”以作业流程的形式将各部门同置在一条警示信息及时处理的责任链上,使之共同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出力。

  “智能化用药监控警示互动系统”自今年6月28日起在东方医院ICU病区试运行,从6月28日至7月1日的效果看,4天时间内,ICU病区医师共开出处方311张,而“系统”审查出与检验值相关的禁忌症5条,给药剂量或频次不正确15条,配伍禁忌1条,共21张不合理处方,占6.8%。由临床药师审阅后当场发给临床医生,均作了回应和修改用药。

  减少用药风险和额外支出

  临床药师翟晓波介绍,“乱开药”一方面增加患者生病、住院时间、额外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使医患纠纷甚至医疗诉讼不断发生。为在保护患者的同时保护医师,需要用药监控系统完全具备警示禁忌症和药物剂量不正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警示信息有人看,有人处理,有人监督,有人负责。

  东方医院“智能化用药监控警示互动系统”的运用,显著提高医师对警示的修改率,使可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医疗费用支出,降低死亡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诉讼,提高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记者采访先行尝试的医院ICU主任马硕林教授,他认为,尝试医生开药和药剂师互动,可以帮助医生注意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并做出提醒进行指正。 ICU现有20张床位,每天周转9位病人,平均每天医生要开出10条医嘱,多的达20条。自从实施互动以来共有200多条医嘱得到提醒指正。医疗风险控制系统可以减少差错,帮助把关,时时提醒,及时反馈,减少用药风险,让百姓安全地看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