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 2010

更多的李敖需要更多的刘长乐

  台海网9月3日讯 阔别5年之后,李敖先生于8月26日再度回大陆展开世博行。期间,李敖在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时说,以前他对上海的印象并不好。5年前,接受凤凰卫视老总刘长乐的邀请来大陆讲学后,目睹上海之改变,对上海的的印象大有改观。而这次通过对世博会的参观,他对上海的印象彻底改变了,上海非常好。

  李敖为什么对上海的印象不好?这源于他对上海的记忆。1948年,李敖一家离开北京,转道天津到上海,在上海居住了半年之久。当时上海,百姓食不果腹,城市残垣断壁,社会治安非常混乱。尤其是那时国民党发行发行了金圆券,强令百姓拿金子兑换,然后再使金圆券贬值,抛售金子。老百姓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群起回购,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拥挤异常,国民党警察骑在马上挥鞭驱逐,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便觉得上海这个地方很不好。

  李敖对上海印象的不好,使我想起了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心理学知识。文章说,人对自己见闻的理解,受到结构因素和功能因素的影响。结构因素是指感官刺激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引起的反应。功能因素比较复杂,它是源自于一个人的情绪、需求、经验和记忆的因素,已经不属于纯粹感官刺激的范围。功能因素常表现于人们理解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组织起来而赋予其意义。而且,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具有选择性,这主要是由当时的需求、兴趣和情绪等决定的。

  国民党溃退前夕,上海的混乱,使少年李敖对这一地方的印象定格,每每想起上海,便会想起百姓窘迫,城市破烂,匪盗横行,军警肆虐的场面。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印象也就越来越深。就像人们所说的“先入为主”一样,即便这个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有信息不断的进入自己的视野,可是自己不相信这个地方会发生如此巨变,从心理上排斥并抵制这样的信息,坚持自己的看法。李敖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就是受了心理学上功能因素的影响,有选择性的理解一个地方,才会“固执己见”,也可以说是“偏见”。

  消除这种“偏见”,关键是更新偏见者脑海中的画面,让“定格”变为“动画”。在更新李敖对上海印象的画面中,刘长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邀请李敖来大陆讲学,借着讲学,引领其游览大陆的一些城市。看到上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领域,活力涌动,老百姓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整个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敖少年时定格的画面,瞬间改变。百闻不如一见嘛!因为有了好感,所以才会对这个地方有所向往,所以才有了他的大陆再行、世博之旅,所以才有了新的观感,新的印象。

  其实李敖对上海的“偏见”,只不过是台湾人对大陆偏见的一个缩影。更多的人,因为更多的因素,他们对大陆存在偏见,存在误解,因为误解甚至仇视。尽管大陆方面也做了更多的努力,创造了很多的机会,让台湾接触大陆,见识大陆,领会大陆的发展速度和包容思想,但是往往被对方拒绝,或受政策掣肘、国际形势干扰,消除误会,瓦解偏见的预期未能达到。这时,民间的有识之士很好的发挥了桥梁作用。像刘长乐那样,邀请知名作家李敖,接触和了解大陆,通过的他的现身说法,影响更多的人来大陆感受和领悟。

  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同属于中华民族,这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要想改变台湾对大陆的误会和偏见,需要更多的刘长乐为更多的李敖搭建交流的平台。要通过交流,让台湾同胞进一步感受到大陆的巨大变化,真切领悟到两岸是一脉相承、血脉相连、同根同源血肉关系。要通过交流,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情感;要通过交流,凝结两岸民众更多的共识和集体智慧,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的各种难题释疑解惑、提供条件,为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出谋划策。 (中国台湾网网友:李新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