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叶檀
这是一个央企资产扩大的主导者,这是一个坚信国企通过技术改革可以走上市场化之路的人,这是一个坚定为央企垄 断辩护的人,这是一个致仕后表示与不少知名民企老总关系不错、想当民企老板的人,这是功过毁誉集于一身的人物,这是李 荣融
计划经济时代成长的一代人
中国的国企改革留下了浓厚的李荣融烙印。
2003年3月24日,李荣融被任命为国务院国资委主任,2010年8月24日,李荣融在“千万别掉眼泪”的 自我告诫中发表了自己的离任感言——上任7年5个月,时年66岁。
卸任的李荣融代表了整整一代人,这代人经历了完整的计划经济时代,行事难脱计划束缚,对度过青壮年时代的国有 企业充满感情。他们主导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各个方面,最大的梦想是在计划经济中掺入市场因素,形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
对于真正的市场人士而言,李荣融明显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要义是市场配置资源,只是给国企涂上一层市场的油彩与真 正的市场化企业抢夺资源;
而对于那些否定市场化改革的左派而言,李荣融在完成央企保值增值的同时,做出了太多的让步,使中国的民企有了 与国企抗衡的能力,尤其在卸任后表示的对民企的兴趣,让李荣融在部分左派中变成不折不扣的“叛徒”。
动辄得咎的处境、在国企与市场之间的挣扎,正是李荣融这代人的典型写照。这股国企胎毒是历史的娘胎里带来的, 所有人都无法幸免。
李荣融经历了完整的计划经济时代。1944年出生,大部分日子在无锡与北京度过,1968年参加工作时正当文 革爆发不久,他一直在无锡油泵油嘴厂工作,从工人、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直到厂长。1992年成为李荣融人生转折 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年初,他由无锡市计委主任升任江苏省计委副主任,不到半年,奉调北京,在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计划局工 作。
李荣融经历了从基层到重要的资源配置部门的完整历练,对于行政体制下的资源配置驾轻就熟。2001年2月,李 荣融被任命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该部门于2003年被撤销,部分职能并入国家发改委,而国资委承担了 另一部分职能,无论是国家发改委还是国务院国资委,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
仅仅充满了对国企的感情,李荣融不可能担任要职,一些老工人感情更深厚。事实上,李荣融的改革尝试与强硬的工 作作风,是他成为国企体制内部改革者并最终成为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关键。
1984年,40岁的李荣融成为江苏无锡市油泵油嘴厂厂长,成为无锡第一家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国有企业的负责人 。在厂长任上,李荣融凸显强硬的改革之风,媒体津津乐道于他打破用人限制引进人才,提出“要成为全国一流的企业,就必 须引进全国一流的人才。理念不突破,工厂就不能发展”,无锡油泵油嘴厂在全国招进了许多大学生,打破了长期保守的地方 色彩。1984年,李荣融与德国博世公司谈判,引进汽车车用油泵技术,由此被人称为无锡油泵油嘴厂“第二次创业的代表 ”。
李荣融在国资委主任任上的改革,引进人才、技改、工资改革等此时初露端倪,以后与时俱进,引进的人才扩大到世 界范围,对央企的改革附着在重组、考核、上市等方面,与证券市场连为一体。
用人也好,技改也好,李荣融的改革是小范围的局部战争,他无法建立全新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更无法真正实现资源 的优化配置。正是在他任上,石化双雄借助原油进口垄断权巩固了垄断地位,而证券市场成为国企脱困的工具,彻底偏离了市 场存在的根本,但这显然并不只是李荣融个人的“功绩”,而是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结果,从发改委、商务部到证券监管部门, 全都情愿不情愿地成为央企扩大垄断的推手,而李是站在前台最为卖力的吆喝者。
名至而实不归的成绩单
李的挨骂次数可以与证监会媲美。
2005年12月当李荣融为央企的业绩自豪,说“这么好的一个局面中间,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竞争,也可以 说我们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实际上石油、电信、电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竞争的格局,而且这些企业的主 要资产都在上市公司。准确地说,他们的股权已经多元化、社会化”时,他收获了如潮的口水与成筐的臭鸡蛋,笔者当时坚定 地扔出了几块板砖。李荣融有多次相近的表态,每次的结果大同小异。
这才有了李荣融对属下的安慰与自我安慰:“有些好事到了有些人嘴里就变成坏事,但是我不怕骂,因为心里很坦荡 ,我做的是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事。”
下面这段话可以表达李荣融的心声:“企业自身要有活力,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央企要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央企 搞得好的标志就是要有影响力。在目前的央企中,国有资本在石油、电信、电力、军工等行业的比重都在90%以上,这就是 控制力。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央企的控制力。当英国《金融时报》把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值评为全球前十 大市值公司时,国内骂声一片。但是,如果没有它们,中国早就乱套了。”这是李荣融敢于为垄断央企辩护的底气所在。
任何一个拥有起码的市场立场的人,都难以苟同中国央企不存在垄断的说法,此言无疑是在挑战公众的智商底线,李 荣融站在央企的立场上为薪酬辩护同样在挑战底线。但我相信,李荣融本人在发表上述言论时无比真诚,他以国际竞争的催眠 术催眠了自己,同时试图催眠公众,这样做对央企改革大局、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
国内同行业有两三家企业就认为是“竞争局面”,而无视价格同盟的客观存在;“参与国际竞争”就给垄断增加了底 气,以为是“为中国的经济安全着想”,成为央企不垄断的最好借口。
李最大的成绩是央企的保值增值。
央企规模突飞猛进,国资委的摸底调查显示,在不到7年的时间(2002年-2009年)里,央企资产总额从7 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净资产从2.9万亿元增至8.4万亿元;利润从2002年的2405亿元增至2009年的81 51亿元。用李荣融自己的话说:“一年诞生一个中石化。”
也正因为有上述业绩,李荣融给自己的评价是个好管家,他完成了任务。这是谦虚,从数字上看,李荣融超额完成了 任务。如果把央企看作一家企业,李荣融就是全球最好CEO,并且像他自己所说是成本最低的CEO,他的月薪据说不到万 元。
但是,央企的成绩单名至实不归。
曾被誉为新国企代表的中铝、中钢暴露出冒进扩张的后遗症。最近,中铝在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场退市风 险警示)而奋斗。浪漫的新国企扩张烟花放完之后,资产大规模扩张的中铝陷入亏损窘境。据媒体披露,在内部会议上,中铝 集团董事长熊维平给各单位下达红线目标,称之为生命线、生死线、高压线。
“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能确保中国铝业下半年不亏损,确保实现全年盈利的指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铝业就 要进入上市公司的ST板块。”而这对于资金链极为紧张的中铝是致命的,中铝的银行授信与证券市场再融资都会受到严重挑 战。
中铝董事长熊维平不得不再次表示要战略转型,从单一铝转向以铝为主的相关多元化。事实上,此前中铝已在走多元 化之路,进军煤炭与铁矿石,是试图从上游直接削减铝生产成本,与地方军一决雌雄。
中铝之后,中钢的乱象也浮出水面。曾深受国资委认可的“中钢模式”光环笼罩下的中钢集团更加糟糕,如果说中铝 只是扩张过快,中钢则潜伏着有意掠夺国有资产的阴影。对内,中钢与民企山西中宇钢铁公司之间巨额的资金往来形成财务黑 洞,山西中宇对中钢欠款高达40亿元左右。山西中宇已经成为附着在中钢身上的巨大寄生体。有媒体认为,中钢与河北纵横 、中钢的货运业务,均存在极大的疑点。
无论是中铝还是中钢,都存在只求规模扩张的问题,在扩张时只求营收数据、总资产规模好看而不求实际利益,而中 钢内部治理结构看上去一团糟,责权利不分,导致巨亏的高管依然高高在上。
中铝中钢的问题让人有理由怀疑,国企改革的绣花枕头背后是否藏着一包草?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跟得上资产扩张 的脚步?李荣融所说的市场化重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是否停留在纸面?
不仅如此,国企的经营效率总体不如民企。8月29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分析 报告》,整体上看,民企远远落后于央企,但说到效率,央企则远在民企之后。2009年,民企500强企业税后净利润与 2008年相比增长32.84%,达到2179.52亿元,但央企只要两家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就能压 垮民企。这两家公司去年的净利分别为1458亿元和1033亿元,其利润之和超过了500强民企的利润总和。
让我们看看另一份报告。8月1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WIND发布报告:2009年A股上市国企的薪资是民 营上市公司的近两倍。2009年上市民企年平均工资为55032元,而上市国企则为104385元。然而,2009年 上市国企经营效率显然不如上市民企,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后者的37.3%,约三分之一。
面对效率分类指标,李荣融不知作何感想。他也许会感慨于事业未竟,如果让他继续执掌,那么央企的效率将随着市 场化的改革而提高,这是他毕生的信念,否定这一信念等于否定人生,等于青春有悔。
只是,李荣融不可能重回国资委主任之职了。
两层皮的国资市场化改革
国资委成立5年之际,李荣融有3句话概括成绩。
“第一,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已经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都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一系列的相 关法规、规章都已经出台。第二,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子,就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第三,成绩是 比较显著的。这表现在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在增大。”
李坚信国企可以与市场对接,他上任之初就推出一系列与市场的对接举措。
核心是建立董事会机制,国资委担当出资人角色是央企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国资委推出董事会机制,将大权委派给董 事会,李荣融表示,今后将派出受过专业训练的国资委官员担任外部董事,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后,国资委会把管人、管事、管 资产的权力交给董事会,但董事会的第一责任是维护出资人利益。并且明确,凡是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企业,业绩考核权交 给董事会行使,董事会决定企业业绩考核的具体方案、指标和水平。
这是为产权的顺利交接做准备。可以预料的发展线索是,一旦将来央企体制发生质变,成为真正的公众公司,通过资 本市场实现产权的顺利交接,通过董事会可以使央企有平滑的管理过渡期。建立成熟的可以信任的董事会,使国资委的职权完 整地在市场上体现出来,李荣融版的中国淡马锡模式将水到渠成。
习惯了计划经济的人主导市场改革,经常出现的局面是自己否定自己,目前央企重组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资产划 拨,饭店、地产等资产由这家公司划拨到那家公司成为常态,显然,国资委嘴里不称婆婆,心里却当自己是所有央企的婆婆, 李荣融本人所推崇的市场化重组因为划拨,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国资委成立第二年,以铁腕推动业绩考核机制,面对部级、副部级的央企高管们毫不含糊,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初步规范了中央企业的薪酬管理。
在转型时代,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技术与体制的脱节。李荣融没能完成央企用人机制的改革,这项任务也不是国资委所 能完成的,李的举措显示他迷信技术层面的改革,并不觉得全盘的体制改革有太大必要,这束缚住了他自己的手脚。一次次的 海外招聘宛如一场场秀,真正的国际市场人士很少,倒是与国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有不少借机回游。新的招聘业已开始, 招聘岗位由副职变为正职,可惜,央企的激励机制并未因此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说李不懂职业经理人制是冤枉了他,这位心仪新加坡国资模式、1999年随前任总理朱镕基到新加坡考察、上任伊 始再次考察新加坡模式的前国资委主任,念念不忘建立董事会机制、派驻外部董事、建立职业经理人团队。正因如此,李对于 央企高管的薪酬机制颇多同情,多次辩解,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机制持暗地鼓励的态度。
对央企薪酬,李荣融曾经多次表示:“我说前门必须开,再有压力我来做,该给的应该给。后门一定要关,旁门则必 清。所谓前门开,就是用有吸引力的薪酬留住人,后门关和旁门清,就是建立约束机制,向职务消费开刀。”这段话已被媒体 整理到闪闪发光、令人感喟的李荣融语录中。
国资委对于国企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持同情并且推进的态度。2005年4月,国资委公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 让暂行规定》,规定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可以向管理层转让,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暂不向管 理层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这几乎是宣布了国企领导与股权的永别,但不久之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出面解 释说禁令“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存量资产”。2005年末又从国资委传出消息,境外和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激励规范意 见已经进入出台倒计时。且在两部规范中,境外规范肯定会先行公布。
李融荣明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次序将会是上市公司在先、母集团在后;海外上市公司在先,国内上市公司在后。 其实,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早已悄然开始了对经营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一大批海外上市中资企业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这些个 案或多或少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样本。李荣融深恶旧体制的弊端,不会天真到关上激励的门就此将市场扫地出门,使 央企失去改革的高管依托。
但李荣融再次陷入一个死循环:如果他不对央企的激励机制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在垄断、隐性福利众多的 情况下获得大众对央企薪酬机制改革的支持;如果央企薪酬机制大改革,比他能量更大的既得利益者们将成为坚定的反对派, 他的薪酬改革同样不能成功。
悖论在于,李荣融做大央企的结果是,为自己的新加坡理想培育了众多的贵族反对者,让自己的市场化改革之路荆棘 丛生。这是计划经济薰陶下的市场改革者无法回避、无法破解的难题。
李鸿章说,自己是一个裱糊匠。李荣融不是裱糊匠,而是李鸿章手下的技术改革者盛宣怀,他了解国情、开始放眼看 全球、从基层做起、借助行政权力快速做大企业,不同的是,从现在看,李荣融没有为自己谋大利的野心。
忠臣良言
在离别感言上,李荣融再次创造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李氏语录。
我自己评价自己是一个忠臣,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为党、为国家、为事业无怨无悔。
这才是真实的李荣融们的心声,与忠臣明君时代相连,主导计划经济之后的市场改革,在艰难中寻求折衷之路,以技 术官僚的忠心寻求中国的未来体制发展。在自我评价中,没有公民意识,没有法律的地位,没有市场赖以建立的理念。
李荣融式的改革者,试图以壮大垄断企业的方式培育国际竞争力,试图以国企与证券市场的血缘关系向淡马锡模式靠 拢,试图用他们的忠诚来感动天地。可惜,垄断企业越壮大,离市场就越远。淡马锡模式的核心,不在于股份制改革与上市, 而是独立的法律与独立的市场,是对于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尊重而非官位尊重。
这份觉悟,以及后续的改革,留给李荣融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继任者吧。
李荣融可以看民企、读英语,以在野的身份,说不定可以洞见历史的局限与市场的未来,从技术改革派向技术与理念 并重的改革派前进一小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