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4, 2010

湖北天门农机“领头雁”来汉寻求新起飞点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周小平)12月23日,天门市华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告诉记者,这次来武汉市农业学校为期半个月的创业培训学习,要把具有“武汉模式”的农民创业培训一揽子带回去,助华丰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多增加点收入,为政府多分忧。

  20年创业——只为实现梦想

  吴华平,天门市石河镇姚岭村人,80年,从天门石河高中毕业,18岁的他不愧是一位勤学肯钻、踏实肯干的优秀青年,虽然在家务农,但爱学习,勤钻研,先后在家主攻农业栽培技术,特别对水稻、小麦种植技术,认识较深,经验丰富,在当地颇受欢迎,颇有引向力,人们称之为“土专家”,一干就是十多年。2002年,正是农村土地“抛荒”时,他看到大片土地荒芜,根本无人耕种,主动承包120亩种植水稻和小麦,当年收入2万元。在生产过程中,他逐步摸索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心想,如果有插秧机该多省事,如是,迫切有购机欲望。2005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多方筹措资金11.5万元,如愿购得插秧机一台。当时,人们对现代插秧机不是很了解或者根本信不过,连本钱也没有捞回来,家人持反对意见,怎么办? 吴华平并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往前冲。2006年,在天门市农机局的倡导和支持下,吴华平带领15个机手、13台步进式插秧机成立了天门市第一家专门从事机械育插秧的作业队,并承担作业队队员插秧技术培训任务,很快打开一条新的农业机械插秧光明之道。服务队成立当年,共签订机插作业合同125份,作业面积达2600多亩,中央电视台曾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红红火火的机插秧服务队,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服务队当年作业收入30余万元,在扣除燃油、修理、生活、运输等费用支出后,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合伙人纷纷退出,各干各的,农机插秧服务队名存实亡。徘徊在十字路口,吴华平该何去何从?原因在哪里?是技术不成熟?市场信息不灵通?还是管理环节缺陷?

  梦想成真——只是事业开始

  2007年,在天门市农机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原服务队为基础,采取农业机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以机入股的插秧机达到18台,其中理事长吴华平投资15万元,新购买了两台大型乘座式插秧机入股,实行农业机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结算,年终按作业量和股金分红。合作社机插秧面积达1.03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0.53万亩(沙洋小江湖农场3800亩、四川内江1000亩、沉湖500亩),本镇机插面积5000亩,实现纯收入40万元,当年收回了全部投资;2008年,合作社社员达到35人,各类插秧机达到29台,新增大、中型拖拉机5台,完成机插秧面积12000余亩(沙洋小江湖农场6000亩、五山农场3000亩、四川内江1000亩、沉湖2000亩),机耕机整面积5200亩,机收面积4300亩,纯收入65万余元;2009年,合作社机械作业面积突破6.15万亩,实现纯收入35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7.8万元;2010年,合作社机械作业面积达到15万余亩,纯收入693万元,社员人均收入8.5万元,合作社有12户在天门城区购房,变成了城市人。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以自己独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天门及周边县市建起了水稻机插秧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农机作业经营模式。这就是吴华平,一个朴实的农民的儿子,一个脚踏实地,用心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天门市农机“领头雁”。

  走出去,再学习,取长补短——创大业

  天门华丰合作社赚了,社员有钱了,如何进一步将合作社做大做强,是摆在吴华平和全体社员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吴华平表示,通过来汉农机创业培训学习,感受最深的是周习才副校长提出的“四对接”——政策对接、市场对接、技术对接、创业典型对接,非常贴近我们,让我们大长见识。同时,将武汉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武汉模式”的农民创业培训融入“华丰”中去,寻求新的切入点。下一步目标:作业面积20万亩,年创收1000万。一方面靠服务、树品牌,另一方面,再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将“华丰”的名字唱响全省,乃至全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