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王崇主持人:王 崇
关心儿童,关心家长。
儿童中心是这样一个地方:为人父母者,可以聚集于此,分担困惑、疲惫和无助,分享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重新认识。
■联系我们:邮件:ertong_zhongxin@126.com
地址:汉口路300号18楼星期日新闻晨报“儿童中心”版
邮编:200001
短信:15000019503(只收短信,报纸回复)
“儿童中心”专家团
伊爱娃(瑞典):
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主管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孙瑞雪:
孙瑞雪教育机构创办人,“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发起人和倡导人
蔡敏莉(中国香港):
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会会长、中国九型人格协会会长
约翰·贝曼(加拿大):
加拿大太平洋国际萨提亚学院创办人,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
为什么不要轻易给孩子建议
王崇回复:不要轻易给孩子建议,这句话包含着很多内容。
首先,当孩子遇到问题,告诉你的时候,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家长帮助解决,而是需要被理解和被倾听。这几乎是一条黄金定律,如果你愿意只是听孩子说,回应很少的话,如“发生这样的事,你一定很难过。”就这样,让孩子多说说,孩子就会觉得你很尊重他,很爱他。这其中的秘密在于,当你能那样做时,你其实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你将孩子和孩子所遇到的问题分开了。孩子是生命能量,而问题就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如果我们一听到孩子诉说烦恼,我们就着急想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就意味着孩子=问题。这是一个将人物化的过程,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当然,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被当作问题处理的过往比比皆是,所以,这样的反应其实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其次,如果我们一听到孩子遇到问题,就急着给出解决方案,孩子是有很强的屈辱感。哪怕你的解决方法非常高明,当孩子听到你的方案时,一定会得出两个结论:1,爸爸(妈妈)真行;2,我很糟糕,我是想不出的。对于第2点,自不必多说。第1点在我看来,危害最大。如果父母需要不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孩子的认可,那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父母的自我价值是非常低的。我以前表达过,只有高自我价值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高自我价值的孩子。当父母自我欣赏和接纳的程度越高,他/她对孩子的焦虑越低,他/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更有觉察,他/她更深知人生不能复制,人生更不能替代。
最后,就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我们不花精力理解和倾听孩子,而是急于解决问题,绝大多数的情况会误解孩子,甚至给出错误的建议,孩子照章办事再次遇到挫折,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愤怒和失望,这样的亲子关系是谁都不想要的。
我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就经常说他不想上幼儿园了,那时他还只有2岁8个多月。听到孩子这样的说法,如果我对自己的言行没有觉察,那我们的对话就会驶上无边的大海,最终变成着手解决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该怎么办的问题。
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问他:“你愿意告诉妈妈,如果去幼儿园会发生什么呢? ”(记者注,不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回答。 )
他的回答足以令我吃惊:“会睡午觉啊。 ”
我继续问他:“你是不是想告诉妈妈,你只是不想睡午觉? ”
他说:“是的。 ”
我没有停止:“在幼儿园睡午觉会发生什么呢? ”
他说:“林**会打我。我不喜欢他。 ”(林**是班上的小朋友)
对话到这里,我大概了解了情况。我问他:“那你有什么办法保护自己吗? ”
他说:“我就打他。 ”
我听了真觉得很好笑,幼儿园里的生活真是有趣啊。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此坦诚和直接。我也听老师说过这位林姓小朋友,老师告诉我,我的孩子和这位林姓小朋友是班上两个力量型的孩子。只是那位林姓小朋友因为家有小姐姐,出于习惯性自我保护,出手更快。
对于我的孩子说“我就打他”这样的话,我是不判断的,我不会认为他很糟糕,我知道,他那样做时,一定是因为他很生气,他只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我对他说:“我知道,他那样做一定很生气。如果你找到更好保护自己的办法,你就来告诉我吧。 ”
对于那次的经验,我自己也感到很满足。当然,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我只是简单地告诉老师孩子与我的对话,老师可以再观察一下。幼儿园里年轻的老师个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只是对我笑了笑。我知道,她们一定会处理得很好的。
与孩子对话,真是成人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的孩子前段时间生气时就对我说:“妈,你一定要给我买把真枪,我要把***给杀了。”
如果不了解我们家的人,一定会被这样的说法吓死,从而认为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倒没觉得什么,他们幼儿园是混龄教育,我的孩子3岁多,大多数是4、5岁的孩子,那些孩子的语言发展快,我的孩子在那样的语言环境,语言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像那样的说法就是某一天去幼儿园回来带回的“礼物”。听到这个说法,我对他说:“你很生气是吗?”他说是的,一层一层,当我问他:“什么是把***给杀了啊?”他告诉我:“就是让他到其他房间去。”
这样的对话现在是我与他的家常饭,绝大多数,对话完了,问题也解决了。但我什么也没做,这真是很有趣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解决问题?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忙得分身乏术,也确实没有时间和习惯倾听我们,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父母已经很负责任的了,很多时候都得自己扛。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舒服,很难过。但我们没有学习如何与不舒服和难过相处,如何接纳这些感受。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头脑先跳出来工作,想出一个解决办法。这个行为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想出了办法,无论正确,我们就付诸行动,我们就有机会与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切断。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不好呢?久而久之,我们就与感受切断了。一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感受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让我们觉得他好像没有什么感受,他也无法理解别人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人,他会觉得停留在感受里是浪费时间,如何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这大概也是你朋友评价你“和你在一起,有时候很累,因为你总是在试图解决问题”的真正原因吧。
之所以把这一点提出来,是希望你不要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而是看到这背后真正的原因,你曾经是个受害者。同时,我也很想挑战你,看看你是否继续选择成为过往的受害者,还是努力改变作自己的主人。记住,人永远都是有选择的,选择如何生活,权力在你。
写作文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
现在,让我来谈谈你孩子写作文的事。在这之前,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在新闻晨报工作已经很多年头了,今天,我很欣赏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一位不错的记者和编辑,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我也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告诉我很喜欢看我的文章,我也很高兴看到大家对我的欣赏与信任。
但是,我在我最初开始工作时候,我遇到很大的困难。我大学所学专业是历史,进入新闻单位工作,我是门外汉。实习期间,我发现四年的文科学习居然连一篇500字的消息都写不清楚。我很感谢当年的带教老师,半年的实习,我没有独立完成一篇消息写作,但他依然鼓励我,并且看到我可以尝试先写通讯。最终,我的第一篇见报文章是一篇采访歌剧演员的通讯。之后,我慢慢开始了新闻消息的写作。
我从这段经历学到的是: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技能的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当然,后来的锻炼和不断遇到的老师对我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在内心深处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今天,我遇到一位教育工作者,我首先会去了解,他是否了解人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而对于写作,我也更加清楚,要想让一个青少年写好作文,除了扩大阅读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这两年的工作和学习更加让我体会到,如果你的文字是发自己内心的,你就会感染和打动人。
现在,我的问题是,青少年有多少机会体验发自内心的写作?
以你孩子的例子来看,在面对这样的选题时,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不先从外在世界寻找素材,而是透过自己的内心去写作。
未完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