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灵石:“转”出来的钟灵毓秀

  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三晋大地正在涌动科学发展的滚滚热潮。

  6月1日,地处山西中部的灵石县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东方希望集团投资300亿元的铝工业循环项目一期工程将在灵石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实现工业产值150亿元、税收25亿元。东方希望集团之所以“花落”灵石,正是缘于该县近年来奏响的绿色发展的激越乐章——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灵石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生产总值完成1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亿元,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灵石县城的空气质量指数二级以上的天数从2006年的91天上升到345天,环境指标也突飞猛进。

  初夏绿正浓,记者来到位于汾河之畔的灵石,感受他转型之后的灵秀之美,探寻他走出的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之道。

  绿之源:经济结构在产业升级中“精彩转身”

  沿大运高速南行,到灵石出口下高速,就见一条宽敞平坦的景观绿化大道在眼前铺开,抬眼望去,蓝天白云、绿树成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而在前几年,即使是路过灵石,隔老远就能看见笼罩在县城上空的浓浓烟尘。

  这一改变的根源,用灵石县委书记郭燕平的话说就是:“灵石的发展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决不’。即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决不能以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为代价,决不能以历史欠账增加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灵石是全国首批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71.3%。在高额利润诱惑下,非法采矿一度泛滥成灾,高峰期全县有生产能力的矿点达4000多个。低层次的开发,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与县委县政府主抓的安全与环保相悖,与实现“绿色发展”的初衷大相径庭。

  2006年,2起煤矿安全事故连续在灵石发生,“倒逼”之下,灵石早于全省2年走上了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之路。煤矿由217座压缩到90座,又从90座整合为38座,全县煤矿企业生产能力由兼并重组整合前的每年2103万吨提升到2535万吨。随着基建技改的推进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全县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同比下降21%。

  煤炭是灵石的优势,灵石不可能离开煤炭谈发展,大批煤矿关停整合,灵石又将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县长杨洪说:“关键是要坚持开放引进和激活内力相结合,通过要素整合、机制创新等方式,把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产业或行业内部素质的整合提升。”

  1吨煤炭的产值并没有多少,如果加工成机焦,产值会增加到1700元左右,但如果用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发电,或将其作为生产金属镁的燃料,把煤焦油加工成轻油、精奈等系列产品……那么它的产值将会成倍增长。

  在位于灵石县段纯工业园区的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就看到了这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近20多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将煤炭“吃干榨尽”,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作为灵石县引进的首个集洗煤、配煤,焦炭冶炼、发电、煤焦油加工和煤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大型循环经济项目。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内部的每一次循环,都为其带来了销售收入的跳跃式增长。2009年,园区销售突破50亿元,实现利税6.82亿元,占到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1/4。由于低能耗、低排放,2008年,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与瑞典碳资产公司签订了10年碳减排购买协议,截至目前已收到碳减排资金的两笔汇款共计88.43万美元。

  在灵石,像中煤九鑫这样的循环链比比皆是,为承接全县的产业转移,灵石把环保作为前置条件,以煤炭、焦炭、化工产业链延伸和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突破口,规划建设了段纯、两渡、南关三大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中煤、保利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20多户,积极推动企业进驻园区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几年努力,全县初步形成 “原煤—精煤—机焦—发电—金属镁、机焦—焦油化工—甲醇、煤矸石—发电—建材、石膏矿—石膏粉—石膏板—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链条和企业内部循环、集团资源产品循环、小区系统循环三种有效循环模式。

  在2009年灵石县先后铺开的145个投资总额达133亿元重点项目中,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的项目占到了很大比重。2009年12月,该县又与东方希望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晋中(灵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形成全省同行业规模最大、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大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绿之韵:工业化的资金、经营理念集聚农业、生态、文化领域

  交口乡漫河村过去是灵石县有名的“煤炭村”,近几年,村里采取集体融资、农户承包经营的模式,投资百万元修建十几栋现代化的温室,为指导农户进行大棚菜的管理与销售,村里还组建了绿康蔬菜种植合作社,村民的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据介绍,煤炭资源兼并重组之后,一批依靠煤焦发家致富的 “老板”开始退出煤炭生产、流通领域,谋求新一轮的创业契机。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他们将目光转向发展现代农林业和投资文化旅游业,成为“由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生力军。

  这种由“煤”转“农”、转“文”的转变,带给其它产业的不仅是雄厚的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灵石通宇实业公司从2007年开始进行石膏山风景区开发,将累计投入60多亿元;灵石宏源洗煤厂投资2.7亿元,率先建成了全省县域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全县知名的现代化的养殖加工企业佑农、福苑等公司也都是由煤炭企业转产而来;“遍地开花”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70%以上是以往从事煤焦的农民赚些钱后,通过组建合作组织进行转轨而成。

  灵石县的相关领导表示,全县目前退出煤炭领域的资金在25亿元左右,按县委、县政府“煤矿兼并重组企业集团必须在全县境内建设地面企业”的要求所涉及资金在75亿元左右,两项资金共计100亿元左右,如果这些资金的10%投入到“三农”、生态建设及文化产业上,这些产业不仅会有较高的起点,发展进程也将大大加快。2009年,灵石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1亿元,到去年底全县核桃经济林成林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400万公斤,产值达8000万元;发展了杨岭20万头瘦肉猪、天和农牧10万头生猪、福苑10万只蛋鸡等一大批现代化的养殖项目,建设各类规模以上的养殖小区243个,带动农户养殖1.78万户。

  绿之魂:人与环境在统筹发展中更加和谐

  “真没有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到老还能拿上‘工资’,这是政府为农民办的好事啊!”静升镇尹方村75岁的张树荣老人每次领到养老金,都要高兴地和儿女们念叨。作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2009年底,灵石县新农保参保率已经达到了100%,近2万名农村老人享受上养老金。

  工业反哺农业,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目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推进,灵石县委、县政府领导确立了“以工补农,以富帮贫,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和谐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使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2009年底,全县财政民生方面支出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35%,近1.6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953名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稳定在92%以上,928名重点优抚对象就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和城镇的低保补助分别提高12%和11.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幅达到11.6%;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从2006年的43%提高到2009年的94%,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齐步跑’,又要环境好。”这是灵石领导层冷静思考得出的答案,也是灵石实现绿色发展的魂魄——人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紧扣一个中心,抓住两大关键,推进四项建设,实施两大转移”的工作思路,灵石的决策者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将安全和环保作为关键,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生态建设重心向汾河流域转移、基础设施建设重心向静升新区转移为载体,多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投入。短短4年,取缔产能落后的企业近200个;特别是按照“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区,一乡一镇绿化一沟一叉”的模式,完成厂矿区绿化近6万亩,私采取缔区域生态治理完成1.6万亩,为私采区域贴上了“绿色封条”。

  2009年,全县投入5.26亿元进行造林绿化,全县林木覆盖率由2005年的34.6%,提高到2008年的40.78%;投资1.05亿元高标准实施了汾河流域两渡—县城段综合整治工程;投入7600万元对静升新区及永吉大道两侧进行高标准造林绿化,初步形成了环城沿河绿化林带。特别是县城新城区的高起点规划,搭起了灵石未来的城市框架。

  如今漫步灵石境内,但见城市街道两旁,生态绿化带逶迤伸展,昔日粉尘飘扬的翠峰山披上新绿,成为城市的后花园。静升古镇、石膏山、介庙、红崖沟等景区景点在保护开发中,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观光和山水休闲胜地,不远处,又有新的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

  短短几年间,灵石的经济总量翻了番,生态和人居环境却越来越好,实有林木覆盖率达到47.31%。6月21日,全省林业现场会在晋中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参观点,全省人民看到了一个钟灵毓秀的新灵石。

  本报记者 焦玉强 白续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