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6, 2010

高级海归变成颓废啃老宅男

  □张麒 薛墨瑶

  【人物出场】

  故事的主人K始终没有出现,他仍然不肯走出自己的房间。来者是他的父母,都是将近60岁的花甲老人。父亲情绪有些激动,讲起话来脸绷得通红,刚刚在家发生过激烈的争吵,险些和儿子动起手来。母亲则在一旁轻声讲述,半低着头,眼泪不断地流下来。

  【情感故事】

  乖乖男放弃初恋赴澳留学

  K从小是家里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班里的各种考试中总能名列前茅,做事从来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

  唯一让K遗憾的是,他朋友“略少”,他觉得只有成为优秀的学生,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因为过于投入学习,再加上来自父母的教育,他比较早地意识到竞争的残酷,很少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再加上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复习预习, “玩友”几乎没有。高一那年,他对隔壁班一个容貌清秀、身形娇小的女生产生好感,曾偷偷给对方写过信,女孩对他也有所表示,这些都留在了他的日记里。但是,在一次 “偶然”的场景下,日记被母亲 “发现”了,并且以此为罪证,召开了家庭会议。 K在父母语重心长的分析下放弃了继续追求,而且向父母道歉,并痛下决心,一定要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

  父母很骄傲自己的儿子如此明事理, K高中毕业那年,顺利申请到澳大利亚某大学的奖学金。朋友邻里羡慕嫉妒的目光,父母引以为豪的表情,让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他乡挫败,历尽千辛盼回国

  可没想到的是,出国后,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K,出国后成绩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这让K觉得非常挫败,甚至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是自己愧对了父母的期望。

  另一方面,国外的生活让正处在18岁的K君感到非常不适应。起初他尝试着到餐馆打工,勤工助学赚生活费,但没多久他就干不下去了,辞了这份兼职。自那时开始, K君吃每餐饭都小心谨慎地花钱,尽量节衣缩食,来减少日常生活的开支。

  这其中的艰辛, K从来没有讲给父母,一来担心父母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责备自己没出息,二来不希望父母担心自己的生活。而K君也找不到好友倾诉自己的苦闷,在K看来,学习成绩不好就交不到朋友,再加上身在异乡, K每天的生活就是独自一个人上课下课,回到住处与电脑厮守。

  终于撑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K很开心,终于能够结束这趟郁闷窝囊的异乡求学之旅了。此时的他盼望早些回国,把自己的学问应用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但是毫不知情的父母却坚持建议K在国外继续深造, “学生化专业本科回来,在中国是没什么发展的”。面对母亲的教导, K咬紧牙关,决定再继续读两年书。从小养成的习惯思维,告诉他父母的决定总会是正确的,只要按着做就好。

  同学聚会遭受打击

  毕业后的K回国找工作,却发现正碰到金融危机,到处都在裁员,太低的薪水让他觉得对不起这几年的澳洲留学投资,高薪工作又仿佛大海捞针。低不成高不就的现状,让他很受打击。

  好不容易,K找到了一份生物制药的工作,但是以他的资历,又接触不到研发领域,工作了半年,K就想要跳槽了,可能因为海外留学的经历,他的不少观点和主管向左,关系一直很僵。看着那些比自己晚来公司、比自己年轻的后辈们一个个升职加薪,K的心里五味杂陈,他觉得自己没有脸再在这家公司混下去了。

  前不久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以前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一个个都看上去比现在的自己成功,分享着他们在国内广阔的人脉,他开始抱怨当初不该听父母的话出国读书。如果当时没出国,考进国内一所大学,自己的成绩还是很优秀,就可以交很多朋友,不会像现在这样形单影只的。

  淘宝创业失败

  刚辞掉工作的K,也零零星星有过想工作的念头,但品尝过一次挫败的他,始终提不起勇气,也应付不了公司里的人际关系。他尝试在淘宝上开自己的网店,可是由于经营不善也失败了,从那以后,K整日躲在家中自己的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打发时间。五六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K成了深居简出的宅男,每当父母焦急地想要催他去工作的时候,他就威胁说自己要跳楼。父母想儿子都30岁的人了,该给他介绍女朋友了,K君也一概拒绝。除了吃饭、睡觉,K整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看碟片,甚至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不和人交流。不逛商场、不去公园,只有当夜深人静、小区里没什么人的时候,才会在小区里走一走,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K觉得,自己若当初没有听父母的安排,就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于是在家的时候,稍有不顺心,就和父母大吵一架,昔日的乖乖男如今已难觅踪迹。而K的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怎么会这样呢,当初把孩子送出国错了吗?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为他的关系,我们在同事面前也抬不起头来,甚至不敢参加朋友的聚会,怕聊到自己的儿子。”

  【家庭DNA】

  空洞的人际关系

  K的问题出在青春期,在青春期阶段,并没有学会良好的朋友关系的构建。小时候,K一直认为自己学习好,所以才能交到朋友,其实这种建立在成绩上的交友观,本就是错误的。K并没弄清楚,交到多少朋友、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到底和哪些因素相关。他出国后,成绩并不理想,这让他很自卑,同时小时候建立起的错误观念,也让他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止步不前。加上自身内向的性格和早年留学在陌生环境下与人沟通交往的不适应,K与其他人的人际联系是很微弱的。

  对出国的困难估计不足

  K一家在出国问题上准备不足,没有做出对可能遭遇的困难的正确估量。

  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K当时只觉得出国是一件很风光的事,K的父母也只觉得自己的儿子能出国很给自己在同事亲朋前长面子,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还处在青春不稳定时期的K,自理能力是否适应在异国生活,从起居到交友,是否能够适应国外的风俗习惯。于是,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K就手足无措,以负面情绪对抗。

  与父母缺少情感交流

  父母在K的早年,没能很好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缺少与孩子的情感交流。K的父亲在外面做工程,母亲工作也很忙,平时很难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K考试成绩好,家长就买礼物作为奖励。

  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多一点的父母的关注,非常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K怕被别人看不起,竭力想要用成绩证明自己,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作为父母则未能理解孩子,这让K产生缺失感,不利于之后人际关系的建立。

  忽视“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就是教孩子用全面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看待事物、与人交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视野。这就如同投资不能单一,不能只看中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一样。而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全人教育,过分强调了人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案例中,K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的,所以当他的成绩不再优秀时,他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产生自卑感,早期的教育并没教会他要看到自己身上或者别人身上其他的优点。

  【心灵处方】

  ■出国只是事件,关键是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由三大因素构成,首先是归属感,这体现在和家人的关系上。K开始的时候在这方面还是有归属感的,他能感到父母是爱他的,但是之后父母催促他工作、同他争吵,家人关系随着K在家啃老的时间加长而日渐紧张,K因而产生了对父母、对自己家的归属感的负面评价。在这方面,家人应多鼓励,让他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不是把他当成累赘。

  其次是效能感,通俗地说就是在社会上 “混得好不好”。 K的效能感并没有随着工作有所增加,在他以往的工作中,K无法发现、认同自己的价值,产生低效能感。对此方面,K应该认清工作和学习的不同,努力创建自己的价值。

  最后是信仰,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的规划。现在的教育没能教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当K完成学业以后,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接下去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这让他觉得很迷茫。重新建立起其对生活的目标或者信仰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

  ■向社会专业人员求助

  以目前K不愿走出家门来看,问题已经很难解决,尤其是很难靠他自己、他家人的力量解决。一个人能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源于他有没有改变现状的意愿,如果他放弃自己,甚至连低保也不肯申请,甘愿宅在家里做啃老族的话,情况就很严重了。

  其实,像K一样的宅男不在少数,主要源于他们价值感的缺失,他们对社会有一种恐惧感。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工、公益组织,把K们从家里请出来,把他们集合到一起,让他们从简单的事做起,比如做义工,比如做志愿者,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张麒: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教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著有《心理健康》、《青少年环境适应团体训练手册》、《学校心理咨询实务》等书。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心理、团体心理训练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