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0, 2011

地铁让路梧桐树是文明更是情怀

  南京市为建地铁三号线,决定砍掉或移植数百株有七八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树,而该树一向被南京市民视为“城市灵魂”,于是黄健翔、孟非、陆川等知名人士通过微博纷纷表示反对,一场名为“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些市民上街给法国梧桐系上了绿丝带,连台湾的邱毅先生在得知此事后,也隔岸呼吁要保护南京梧桐树。

  想起台湾漫画家幾米的绘本《地下铁》,它讲的是一个失明的小女孩,搭乘地下铁,在回忆、拼凑、感觉、摸索黑暗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如果把小女孩当成南京市民,这个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市民与南京地下铁的隐喻。地下铁代表的是一种城市现代文明,而小女孩心灵里感受到的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自然状态的树反而是异类,是孤独的游子,但它们无疑又是市民们“心中闪烁的光亮”,为了它们,哪怕舍弃能带来生活便利的地下铁也心甘情愿。

  在某网站的民意调查中,高达90%的网友不赞成梧桐树为地铁让路。当然这些网友很多不是南京市民,如果南京市政府能提前发起民意调查,广泛征询市民意见,并开个听证会,那么法国梧桐与地铁谁为谁让路本不该是个问题。城市本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如果市民选择砍树为地铁让路,那自然砍了也就砍了,不会有啥冲突;如果市民选择地铁改道为梧桐树让路,即便因此建造成本大大提高,那也是市民自愿承受的负担。

  问题就在于,地方政府先是自负地“代表”了民意,在很多树已被剃成光头从而招致普遍抗议后,才下令停砍,继而在舆论压力下,才下发了《意见》,规定“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在这一过程,市民就像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制度的光明,而政府也好像一直假装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民众把“石头”塞到它脚下,才恍然大悟似地被迫踩着它上了岸。

  当然,能够上岸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也正是市民们寻找到的“光亮”。残余的法国梧桐幸甚,南京市民幸甚,而地方政府在庆幸之余则该好好反思一下。法国梧桐不会说话,但总不能把市民也当成木头。前人栽树,后人砍树,把原本特色突出的城市修改成“树小墙新”的暴发户式城市,千城一面,难道也不知要先跟城市的主人们打个招呼?

  城市的发展应尽量避免吃“失去方知难得”的后悔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那就是真正开放人与城市对话的空间,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