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2, 2010

外媒聚焦舟曲积极评价中国政府救援工作

  《环球视线》2010年8月12日完成台本《外媒聚焦舟曲 称中国“娴熟”应对》,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在我国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之后,在中国设有常驻记者的几乎所有的外国媒体向美国的有限电视新闻网、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日本的共同社、半岛电视台等等全都是第一时间派出了记者前往外位于中国西部的偏远的小城。他们对于这次灾害展开了全方位的报道,最新的灾情状况、鲜活的救援故事、群众的安置情况、政府的救援能力,都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媒体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所显示出的那种迅速而强大的应急能力。接下来我们就选取两个外媒报道舟曲灾害的片段,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报道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被特大山洪灾害所掩埋的村庄,在各个地方、各个角落,人们在不停地开展救援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救援工作开展艰难的原因道路和居民区,都被厚达数米的泥浆所掩覆盖,无论是走路还是行车都是十分艰难,所以救援人员只能使用铁锹、铁镐,甚至徒手救出被埋人员。

  周围的人告诉我这里有一位幸存者,他是一位52岁的老人,他虽然身受重伤,但他仍然活着。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这些战士们在用铁脚、铁镐奋力挖掘,每一个他们认为有幸存者的地方,在不远处,还有很多的救援人员带着搜救犬,以及大量的医护人员。

  如果你环顾四周你会发现,山洪灾害给这里造成的巨大破坏,所以大量的战士来到这里开展救援工作,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村庄已经完全被泥石流所掩埋了。

  正在评论 外媒多角度多层次关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有关这个话题,今天请到两位我们的特别评论员,一位是杨禹,还有一位是宋晓军先生。

  其实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种片段报道,截止到今天还在不断,像美国CNN的记者现在还在舟曲现场在连篇累牍不断地报道,关注的角度点也很多。我注意到一个情况,实际上咱们从汶川开始,一直到像今年的玉树等等,我们的各级,包括宣传部门和政府部门,都很有意识地更多地邀请外国记者,第一时间到现场去参与这种报道,甚至于为他们提供食宿行、充电、账篷等等这样一些便利条件。

  宋先生,我觉得这可能也是随着中国逐渐地发展,逐渐地希望跟外部世界更多地建立一种链接,也希望外国记者同志他们的报道,让全世界能够了解中国,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意图?

  正在评论 为外媒提供便利条件中国期待和世界链接

  特约评论员宋晓军:我觉得是这样,其实中国的透明度,除了奥运会、世博会以外,包括汶川中间发生这些事情,包括这次舟曲,包括灾难,说好事坏事,我们都达到了一定透明度,给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全方位的视角,我觉得这样才能够使得更加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界。因为中国现在目前,其实很多的外媒都关注中国的是经济,而且中国的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重要的稳定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其它方面的新闻,对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器这一点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在评论 外媒多角度多层次关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我注意到,这一次从国际媒体的报道来讲,力度、覆盖面,人员次数没有统计,应该也是达到了新高,他们报道的角度,我仔细分析了,从灾害的成因,救援的相应的故事,灾情的状况,救援技术的能力,包括刚才我看到记者,身临其境拿一个铁锹给全世界的观众讲解为什么救援这么难。一定程度上说明外国人现在已经开始很深入地、很细节地,甚至关注到中国人在灾害面前的状况,这样一种深入的报道。我不知道杨禹是不是同意我的这种感觉?

  特约评论员杨禹:其实指挥着传媒背后的是受众。这说明全世界的受众越来越地和我们中国,和我们在舟曲的受灾的群众和救援的人们是在感同身受,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面对的这样的自然灾害是越来越多,类似的场景,类似的难题,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在别的国家会越来越多地遇到,这个时候他们要看看中国人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

  专家观点 救援中的科学性是世界共通的

  再一个,所有的救援,面对这样自然灾害的灾害的救援,全世界都在追究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这样的救援更有科学性,或者救援的科学性是一个世界共通的难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救援体系,一方面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一方面要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再有一个,它能够做出各种反映,能够调动各种力量,能够把物质的力量和谨慎的力量同时调动起来。所有这些课题,在这样一个难题面前的课题,其实这些传媒背后,它自己国家的国民受众他们也都非常关心,因为他们也会面对这样的难题。

  正在评论 外媒多角度多层次关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我觉得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外媒对于中国类似于像舟曲这次的报道,让全世界也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的一面,是不是这样宋先生?

  宋晓军:我觉得是这样。冷战期间,由于中西方外媒的对垒,有很多冷战的遗存的一些东西,很多媒体采取舆论战的眼光去看,或者意识形态先行的方式。

  专家观点 外媒前往舟曲是为了观察中国能力

  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制度,在他们眼里,能不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是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我们一般来说,重工靠动员,机电靠组织。他们在救援也好,奥运会也好,世博会也好,其实他们观察的这两点是很重要。他们认为,因为按照他们冷战的说法说,你这样的东西实际是干不成的,你实现不了工业化,也实现不了现代化。但是我发现逐渐他们开始观察一些细节,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你这样的一种社会制度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你未来要达到的,比如说我们10月份要召开的五中全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你未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它要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观察中国的未来。

  正在评论 外媒多角度多层次关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这一次实际上我注意到,外媒关注的不光是救灾面上这一层面,甚至于涉及到了刚才二位所说到的,中国的国家的体制,你的整个的救援的能力所展示出的你的领导能力,以及国家的一些层面。

  正在评论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政府救援工作

  我挑选了几个外媒的评论,很有意思。

  像路透社说,最近几年中国中央政府动用一切资源抗击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英国的《独立报》说,中国政府在动员各方面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非常娴熟,这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泰国通讯社说,中国政府迅速调派大批的军人、救援人员,把握救援黄金时间搜救幸存者,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极度珍视。从汶川、玉树到舟曲,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保证集中力量救援灾区。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实际上我觉得外国人更多的,或者世界通过这样的媒体的报道,看到了中国从汶川开始,或者更早,这一系列我们展现出来一种中国特色,我觉得是。

  杨禹:我觉得既有这些媒体提到的那些中国的特色,还有一点也是我们的特色,同时也是国外的媒体他们更感兴趣的,也能够感同身受的。

  专家观点 中国救援体系核心是“人”

  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重大灾难的面前,在这场救援宏大的进程当中,他们的习惯是愿意关注这里边人。受难的人、救援的人、救出来的人、没有被救出来的人,而我们中国现在的这种科学的救援体系的核心恰恰就是“人”。我们的救援体系,这条主线始终是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能搜救的时候,黄金72小时里面都要搜救。

  水均益:只要有一线希望,做百倍努力。

  杨禹:过了黄金72小时有一线希望做百倍努力,这样的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搜救,包括之后以“的安置为核心的安置等等,这些是外媒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同时也做出了很多刚才你给观众介绍的那些报道里面的一些评价点,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这样的救援进程,应该是完全可以让外媒来进行充分的报道。

  正在评论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国政府救援工作

  水均益:这一次仔细观察他们的报道,你会发现,外媒的这些报道,几乎很少有故意的,或者拼命要往负面上移,很自然,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客观,而且这里边话里话外展现了很多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于救援的科学性,乃至于对中国整个面貌的一种介绍,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总结,甚至去反思的很好的经验。

  感谢杨禹参与我们这一节的讨论,我们《环球视线》稍后继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