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幸福领跑者的不开发理念
幸福江阴设了个200平方公里的“不开发区”,承载这个巨大空间的徐霞客镇是江阴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这里涌动着与400多年前的“游圣”徐霞客相似的不安分精神,不是不开发,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为这座城市的未来留足空间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江阴报道
“沿着7000年足迹,从良渚到延陵,她穿越吴风楚韵一路走来。城江同在,人水常新。从前,她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历代兵家必争。现在,她地处长三角腹地,得江海便利,是中国东部乡镇经济的发动机。幸福江阴,是她崭新而靓丽的名片。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柔能养蚕织锦,刚可与敌同焚,静有良宵入耳,动有霞客远游。于是,‘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性格就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中慢慢滋养起来。城不在大,而在于山有势,水有灵,物有来历,人有精神。江阴,就这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古到今。”
这是由江阴市委宣传部和江阴市统计局编纂的《2009江阴概览》中的一段文字。真正来过这座城市的人,一定会对这座城市的标志性道路——徐霞客大道难以忘怀。当初在建设时,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就特别指出,一定要体现江阴水平,体现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的内涵。如今凡是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不禁感慨:“这是一条很美、很生态的路。”
在连续7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的江阴,一切都是以生态和资源保护为首要前提的,在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开发区的时候,这里却设立了200平方公里的“不开发区”。有人说,在江阴地图上,江阴不开发区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而徐霞客故居就是折扇的扇柄,徐霞客大道则是这把折扇中一条重要的扇骨。
8月,《小康》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全长22.5公里的徐霞客大道上,道路两侧的合欢、乌柏、垂柳、重阳木等乡土树种错落有致,徐霞客大道的全程限速和风景如画似乎与幸福江阴的主调也是不谋而合:不再孜孜以求于GDP,而是更加关注人的幸福感受。当地领导说,这种思路的调整正是不开发区诞生的基石。
幸福在开心菜地里蔓延
除了生态环境优化外,徐霞客大道还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大道。它贯穿江阴徐霞客镇、青阳镇、南闸镇和澄江街道,这些地区利用大道的便利交通,加紧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谋求自身发展。而以大道两侧为中心区、澄东南片区和澄西片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也集中承载着江阴现代农业的建设。
对于第一产业,江阴走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方式、设备来经营农业,将产业园区、生物科技、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业发展紧接二产、密连三产。不仅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江阴百姓打造了一个幸福桃园。
习惯于城市生活,偶尔到乡村做兼职农民,感受乡村情趣正成为江阴人特有的休闲方式。在市区生活的陈浩每逢周末,就带着儿子驾车来到阳庄菜园,他拥有那里的一块30平米的开心菜地。
阳庄菜园可谓是网络开心农场的现实版。10亩地以30平为单位划分条块,提供给任何组织、家庭和个人来认养,每年只需要500元认养费。认养人可以亲自种地,也可以平日请菜地的技术农民帮忙照料,周末或节假日再来享受一下务农生活,还可以完全交给技术农民管理,等作物成熟时定期来收菜,认养人平日里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自己菜地作物的种植、成熟情况。菜地的管理者们也会定期打电话给菜地主人通报进度。
陈浩的地已经丰收了三次,这一次他们又种了土豆和黄豆,“开车过来也就20多分钟,我们可以在这里种植喜欢的蔬菜、水果,都是无公害的,农耕还是挺有趣的,主要还能带着孩子一起来玩,培养小孩的劳动观念。”陈浩笑着说。像陈浩这样的菜地主人如今有将近200名,一期建设的3万平米“菜地”,已经认养一空。
开心菜地是阳庄村村副书记徐敏的杰作,两年前他还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村官。刚到阳庄工作正值阳庄菜园起步建设阶段,他也积极投入到建设项目中。在“一村官一项目”的活动中,徐敏大胆提出了关于将网络上走红的游戏开心农场和种蔬菜的特色结合起来,办一个开心菜地。
“此前领导去四川的一个地方考察过,当地也搞了类似的东西,但没有形成规模,我们觉得阳庄菜园是可以发展起来的。这个项目进行了一年多,不仅让城里人尝到了新鲜蔬菜,体验到了做农民的快乐,同时我们也获得了每亩约3550元的利润,合计有35500元,带动了5名贫困村民就业,为他们增加收入7万多元。”徐敏笑着说,“当主人不在田地时,就由代管人负责管理。代管人均由村里的闲赋村民担当,每个月拿工资种地。据村里去年统计,村民的人均收入都已超过2万元。”
徐敏希望开心菜地能成为江阴的一个交友平台,让本来陌生的人彼此能够在种菜务农的过程中熟识起来。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徐敏认为还要增加附近配套设施,比如说农家乐、娱乐设施、为菜地装摄像头等等,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这里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优化开发区域”的“不开发”理念
开心菜地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嫁接休闲特色农家游的模式,而这只是阳庄菜园七大板块之一。阳庄菜园是江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首批“510”工程蔬菜基地、江阴市三星级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点、徐霞客镇“幸福乐园”之一。这里不仅是蔬菜种植与种子研发相结合的先导区,也是农耕文化和生态园林相结合的体验区,更是旅游农业与高效农业相结合的示范区。除了开心菜地,在总规划为3000亩的土地上,还设有蔬菜生产与组培基地、销售与管理区、蔬菜文化展示区、蔬菜观光旅游区、农产品交易区等。这里,还是江阴“不开发区”建设的缩影。
提起“不开发区”,每个江阴人都会骄傲地告诉你,不开发并不等于完全不开发,而是要更生态的开发。在规划中,“不开发区”被分为了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限制建设区内,只能进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景区配套建设;在禁止建设区内,则完全保留原生态。江阴正是要通过这种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形式,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力度,同时协调经济的发展。
江阴“不开发区”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07年。当年国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国国土划分为四类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在这部规划中,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阴,顺理成章地被划入了“优化开发区域”,可是江阴的决策者们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江阴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用地日趋紧张,生态欠账多,如果把土地都用完了,将来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正是这种对于生态的自觉反思引起了关于“不开发区”建设的设想。江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冬青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介绍,江阴经过调研和探索将江阴南部的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6个镇约200平方公里划为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域。在“不开发区”里,江阴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力争在苏南发达地区率先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文化科技支撑的发展道路,为江阴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阳庄村所属的徐霞客镇不仅是江阴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而且也是“不开发区”的一个重要承载空间。在镇政府大楼里,经常看到车上贴着各种“阳庄韭菜吃起来”、“霞客大米俏起来”等广告语,据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大家自觉为本镇的生态农业做宣传。历来以农为主的杨庄村,如今在“不开发”战略的导引下,过去工业上的弱势变成了现在生态上的优势,阳庄菜园的建设更是让该村成为了当地的明星村。
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不开发区”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这也是来过这里的人的共识。而提到辖区里老百姓的生活,徐霞客镇副镇长范晓君说,“这里不会有生态贫民。”在“不开发区”里,居民们不但有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收入,还有在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以及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从事现代服务业的收入。据统计,江阴农民平均纯收入2009年增幅达11%,而“不开发区”农民的纯收入增幅为14%。
“接二连三”打造现代农业
在“不开发区”建设这种生态自觉的“以退为进”中,江阴旨在打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样板区。江阴市农林局副局长曹亚成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政策下,现代农业建设要唱大戏了。对于如何当主角,曹亚成特别提到了农业科技园,“这里集中了江阴现代农业发展的所有成果,是个缩影,充满了新兴农业科技色彩。”曹亚成说。
沿着徐霞客大道青阳段西侧,占地150公顷的农业科技园就坐落于此。据介绍,这里共有植物品种333种。此外,园区内通过各种科技、多媒体和自然展示等手段,突出“树、果、水、菜、瓜”5个主题。主展馆展示了“三资”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旅游农业等内容,1至5号展馆将“一镇一品”特色有机整合,分别以“绿韵蓝天”、“硕果飘香”、“江南水乡”、“城市菜园”、“幸福甜园”为主题展示了各类农产品。寓农业展示于旅游观光中。
“这也是江阴现代农业建设模式的亮点。我们推行了接二连三工程,农业发展紧接二次产业,密连三次产业。如果单就农业搞农业,只有产品一块收入,我们将农业和工业结合,一是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第二是用工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血液,管理更为规范。紧密连接第三产业是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通过休闲观光园区、可以观赏和采摘的产业基地和农家乐的形式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曹亚成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江阴的现代农业发展不但拓展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而且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目前,江阴的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7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7%。江阴十分注重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和互动发展,已建成4个农业观光园区,42个各类农家乐休闲农庄,其中月城双泾云外水庄、申港渔光会所、华西农业园、新桥阳光生态园等19家新型旅游经济实体已形成了较强的接待能力。
江阴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因此在江阴农林局的决策者们看来,必须用集约、集聚、集中的方式发展农业,把零散的田块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大面积、连片的高产农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这里的幸福是踏实的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不单单是农业生产方式、建设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收益也得到了有效转变。万顷良田项目启动以后,按照江阴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的规划思路,青阳镇庞家村的村民王伟一家今年搬到位于青阳镇区的拆迁安置小区。在这次拆迁中,王伟一家五口人分得总面积255平方米的两套房子,自己住一套,出租一套,一年的租金也有一万多元。“现在生活环境肯定是更好了,我和爱人都在附近的产业园区工作,平日里没事去附近的公园转转,日子过得很幸福。”王伟笑着说。
在江阴农村,这绝不是特例。去年,江阴强力推进土地经营承包权置换收入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工作,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结合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保留、扩建和撤并村庄,到2012年底,全市计划实现土地流转比例达到76%,农民集中居住比例达到75%,城镇化率达到68%,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人数10.8万人。“这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变化。”徐冬青笑着说。
江阴老百姓的品质需求也不断提升。江阴人孙鹏说如今老百姓买东西一定都会认牌子,大米要徐霞客镇的,韭菜要阳庄的,水果一定要九州果园的。这也代表着江阴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的追求。
幸福江阴建设5年来,最为注重的就是老百姓的感受,“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愿景下,江阴的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和休闲生活。每逢周末,紧邻农业科技园的“嘉茂国际花鸟园”里的游客就特别多。整个花鸟园就是一个大的智能玻璃温室,四季如春,这里不仅有花有鸟,还有茶座,被鲜花包围,伴着各种鸟类的叫声,很多江阴人都愿意来此喝喝茶聊聊天。
在采访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江阴的领导说,“幸福并不取决于GDP总量,而在于城市发展的变化是否被居民感知、认可。”采访中,很多人都感慨地认为在这种城市生活的确是幸福的。据江阴市统计局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江阴人对自己的幸福感平均打分为86.82分,97.83%的市民为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而自豪。
徐冬青在解读幸福江阴时说,江阴经济很发达,但是弱势群体还是存在,江阴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外来新市民,尽最大的力度和范围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幸福。“我们最近做了一件事,就是城乡老百姓社会保障一体化并轨,这个项目刚刚进行一个月,已经在全市各个乡镇全面推开。总体规划若干年后是60亿,也许甚至更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全市域范围内的有力保障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徐冬青说。
幸福不是一句口号,面对老百姓不断提升和改变的生活指标要求,江阴的决策者们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这座城市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和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的幸福是踏实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