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6, 2010

沙达·伊斯兰:对话有助于欧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专访:对话有助于欧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访欧洲政策中心亚洲部主任沙达·伊斯兰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6日电(记者张崇防 报道员杜若兰)欧洲政策中心亚洲部主任沙达·伊斯兰日前表示,刚刚结束的欧中战略对话并非重在寻求双边关系的新突破,而是旨在通过欧盟高官的一次中国欠发达地区之旅,来增进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

      本月1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阿什顿在贵阳举行今年4月升级后的首次中欧战略对话,就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形势以及中国的发展、如何建设和发展中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伊斯兰认为,阿什顿此行是她去年11月就任欧盟“外长”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际旅行,堪称收获颇丰。她不仅访问了北京和上海,还访问了中国西南部山区省份贵州,她应该由此更加了解中国的另一面,进而了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没有到过贵州。但我敢肯定,在阿什顿的眼中,贵州与北京和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这有助于整个欧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地界定中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伊斯兰说。

      伊斯兰说,在这次对话中,阿什顿与戴秉国就双边贸易、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安全等诸多议题进行了交谈,“欧盟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抱有期待”。

      中国目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仅居美国之后。中欧经济合作的规模和进度十分惹人注目,但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针对欧洲企业抱怨在中国“遭遇不公正待遇”的问题,伊斯兰认为,中国未来有望更大限度地向欧盟企业开放市场。

      提及欧中关系未来的发展,伊斯兰坦言仍有一些障碍需要跨越。尽管双方对话的范围日益广泛和深入,但为妥善应对人权等敏感问题,欧中双方都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在人权问题上,欧盟不应动辄予以谴责,而可以尝试用一种更周密、更明智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关切和立场。

      市场准入、贸易以及气候谈判等也可能继续成为欧中之间生发摩擦的领域。但伊斯兰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在上述领域与第三国也常存在分歧和摩擦,因此无需“大惊小怪”。

      “的确,欧中关系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因如此,合作应该取代对抗,”伊斯兰说。在他看来,化解分歧和消除摩擦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合作。例如,双方可以在发展低碳经济、高新科技等方面加强合作。欧盟不应总是纠结于知识产权保护,而应主动地适度开放自己的技术领先领域,这将有助于在日后的对外合作中获取持久的领先优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