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海尔—佛山(三水)市场创新产业园”破土动工。据海尔方面介绍,该产业园集“制造、物流、服务”于一体,是海尔集团在全球的第18个工业园,也将成为海尔集团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和出口基地,投资约100亿元。三水官方称,这是三水区招商引资历史上投资额度最大的项目、其总部经济辐射模式也最为显著。
此前,海尔投资佛山三水一事,就已经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引起了关注。尽管此项目的落地,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三水人民精神大振,但仍有不少发达地区的官员和企业家对此仍感到不屑,较为一致的看法是,100亿元的投资体量虽然不小,但三水依然是在走珠三角十几二十年前的老路。海尔的主脑——— 研发与销售端仍远在山东青岛,三水项目不过就是海尔在华南的一个“生产基地”。其所称谓的“总部经济”,仍然只能算是“打工经济”。
围绕该项目是“打工经济”还是“总部经济”的争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都在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被疑为“穿新衣走老路”的三水可能备感委屈。更为关键的是,在大招商、招大商的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对引进项目的科学甄选,关系到一个地区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在众说纷纭之中,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什么是“总部经济”,什么是符合当前发展阶段的“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一词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在国内首次提出,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然而,在新技术条件下,“云计算”、“云会议”的发展,使总部经济的概念遭遇挑战———过去集中大批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总部在理论上可以不再存在,未来的国际化企业也不再以规模庞大的总部,数量众多的办公室群体为荣,而是鼓励员工利用先进技术,贴近市场、贴近制造地办公,分散在全球的科研、管理人员通过视像会议就轻松联系。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商务旅行,节约成本,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包括海尔在内的许多企业巨头,在全球战略的布局中,开始在不断细分的市场当中布局,形成集品牌、管理、市场、物流、制造等“多位一体”创新体系,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用户需求,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总部经济,却又绝对不是过时的“打工经济”。
根据佛山市三水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解释,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传统工业园是根据订单生产产品的制造基地,而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是全面创造用户需求的服务中心。海尔将通过“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准确收集消费者需求,然后依托创新产业园这一“实网”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为用户提供美好住居生活的解决方案。而海尔方面称,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围绕六大核心项目,引进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时,围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U-home)的研发及应用,希望能携手信产局等相关部门就智能家居体验区及相关应用项目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佛山智慧城市的建设。海尔还将实施“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的绿色战略,不仅实现冷柜、洗衣机等产品的全面绿色低碳化,而且在制造、营销以及回收处理过程中构建全绿色的管理体系,引领全球绿色家电的发展趋势。
海尔方面将项目定位为海尔集团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是海尔华南创品牌中心、模块化标准工业园、海尔综合产业园。由此看来,这个海尔集团在全球的第18个工业园,是海尔面向华南和东南亚市场的“战略要塞”,绝不能简单视同为“生产基地”。同时,项目表现出二产向三产的深度延展,也是与“打工经济”最明显的分野。
动工仪式上,佛山市市长李贻伟称之为“南方海尔”。笔者认为,李贻伟这样的描述是准确的。海尔三水项目可能并没有完全具备“总部经济”概念中的所有特征,但由于该项目所担负的区域战略使命与独特的创新形态,却也不能仅仅单纯以“区域总部”来概括定义。
惟独可以肯定的是,一种新的、活跃的“经济生态”正在佛山落地生根,它将为地方带来每年4亿元甚至更多的税收增量、将带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与绿色改造,并将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智慧交融与聚合。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