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面鲜红的旗帜——中国国际救援队队旗,随着中外媒体及网络,从日本地震灾区跃入全球视线。3月13日中午12:20,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救援队15名队员均有丰富的国内外救灾经验。几乎未作停留,中国救援队搭乘的日本自卫队的直升机已经飞抵受灾最严重的灾区之一的岩手县大船渡市。
13日凌晨,快报记者在首都机场专机楼,现场采访与记录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征过程。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孙兰兰 鹿伟 沈晓伟
[昨夜消息]
前方通讯中断,供电中断
昨夜10点,快报记者拨打中国国际救援队前方领队尹光辉的电话,语音提示已关机。随后记者从救援队后方人士处获悉,前方通讯中断,供电中断,夜间气温零度以下。他们也是在此前不久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与尹领队通话了解到这些情况的。
不过,他们同机带去了发电设备,可以根据往常的安排,救援队将会连夜展开救援。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所在的位置,是日本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手县大船渡市。有消息说,在大船渡一带,有40余名来自中国山东省的研修生下落不明。
[出征实录]
专机楼内灯火通明
“中国国际救援队即将赴日本执行救援任务”——接到这则消息,快报记者顿时就坐不住了,虽然开拔时间是凌晨,但是记者却毫无睡意。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和了解相关信息后,13日凌晨,记者立即赶赴首都机场专机楼。
专机楼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少同事是在家中临时接到了指令赶来的。
尽管楼内很温暖,但记者却不敢停留,宁愿选择在门前广场等候。当远远地射过来一排汽车的灯光,专机楼前等候已久的记者立刻意识到:救援队的队员们到了!果然,车队停稳,车上下来的正是15位身穿红色救援服、头戴同色帽子的队员们。他们高举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旗,走到哪里几乎都是一个整齐的队列。此前,救援队为了准备出征事宜,队员们都没有睡觉,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毫无倦色。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领队、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告诉快报记者,其实在日本地震发生后,救援队就在密切关注着震情进展,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出征队伍】
每名队员都是“多面手”
从接到任务到紧急出发,不过短短几个小时,救援人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吗?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作为专业的救援队伍,平日严格进行各种训练,每个人能力都很强,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只要一接到命令,不需要进行精挑细选,随意地抽出10人、20人,都能立刻组成小队奔赴救援第一线。”
这次赴日救援的15名优秀队员,他们中的大部分曾多次参与过国内外抗震救灾行动,包括印度洋海啸地震救援、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行动,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15名队员中的9人来自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7人救援,2名医疗),其余6人来自中国地震局,主要由地震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
具体的分工如何?尹光辉说,每个人都是“多面手”,熟练掌握搜救、破拆等各项任务。到时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时分配。
赴日救援队的15名队员当中,负责搜索和营救重任的工兵团成员有7名。记者发现,他们很年轻,除了队长陈庆开是“70后”,“80后”成为主力,竟然还有一名“90后”!不过,别小瞧了他们,这些年轻队员能在第一时间被选拔出来当然不同凡响,个个都是经验丰富的搜救专家。
结婚才两月,没说去日本
1984年出生的岳林贵是内蒙古人。“他还是新郎官呢,才结婚两个月。”他身旁的同伴向记者透露。岳林贵有点不好意思了。半个月前,他刚休完婚假回北京。还沉浸在新婚燕尔的甜蜜中,就接到了这个任务。怕妻子担心,岳林贵没告诉她,甚至对家里其他人也没说。
记者一问才发现,大多数队员都选择了对家人沉默。
生于1980年的魏庆锋算是“80后”里面最年长的,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之初,他就加入了,属于“元老”。
儿子已经两岁多了,但他这个当爸爸的只见过3回。虽然想儿子,不过这次出发,魏庆锋没有带上孩子的照片,队员们随身携带的都是救援相关物品,一切无关的个人物品都没带。
高大帅气的安徽小伙刘丹,堪称此次救援队里最年轻的“老队员”。为啥这样说呢?原来生于1990年的刘丹是此次中国国际救援队15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可刘丹的救援“生涯”却不短,他已经加入救援队四年了,曾参与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巴基斯坦洪灾等多次国内外救援行动。
【先进装备】
核辐射探测设备首次派用场
与以往救援行动不同的是,此次救援队携带了一种特别的探测仪器,以随时应对可能遇到的核辐射问题。“特别携带了防核辐射的探测仪器,这种仪器一碰触到核辐射就会响,并且还会显示有多大的剂量。”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技术装备处处长周敏坦言,以前也有这种装备,但以往的救援行动中没派得上用场,这次还是第一次带着这种设备参与救援。在救援队员等待安检时,记者看到有人拎着一只长达两米的黑色盒子,颇为引人注目。原来,这里面装的就是核辐射检测仪器。“每当要进入一个新的救援区域,就先拿出仪器检测。”据悉,这种仪器操作非常简单,跟傻瓜相机差不多。
至于大家担心的核辐射问题,尹光辉表示,事先做了一定的预案,也对队员进行了简单的防核辐射的安全自我防护培训。
搜救医疗装备都挺实用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彭碧波是15人中仅有的两名医疗人员之一。42岁的他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创始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这次救援队以搜索、营救和医疗三者相结合为主行动,“我们本来准备出动更大规模的人员,不过跟日本政府沟通以后,决定派一个小队先行。”
对于救援队员的装备,他表示这次携带的是比较轻型的装备,包括搜索、营救和医疗装备三部分。搜索装备包括物理的红外线搜索仪、声波搜索仪、电磁波生命探测仪和光学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是常规的破拆减震和切割装备,医疗装备主要用于急救,“东西都非常实用,除了保障我们所有队员健康安全的基本药品外,还有对获救者进行急救的设备和药物。”
携带的这些装备和物品能维持多久的救援工作?他表示按照国际惯例,灾后应急救援期为7到10天,因此这次也是按照这个期限准备物品的。
在过去的地震救援中,搜救犬的杰出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这次救援队并没有带上搜救犬。尹光辉解释说,通过外交渠道获悉,日本要求此次救援以搜救为主,不用带搜救犬,“所以我们没带,但昨天已经准备好了10只犬。”此外,陈庆开表示,日本地震同时引发海啸,现场情况比较复杂,“犬到了这种复杂的情况中,无法发挥特别大的作用。”
配置1500g高寒睡袋
昨晚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大船渡施救区域,夜间气温达零度以下。面对低温,队员们如何应对?救援队装备保障组队员介绍说,个人的背囊中配置了1500g的高寒睡袋以及救援羽绒服,“尽管如此,由于缩减携行装备重量,这次并未携带御寒性能较好的棉帐篷,低温只是队员们面对的考验之一。”
周敏介绍说,队员们统一穿着的红色服装看起来可能没啥特别,但其实作用还不小呢,“这个比较厚,穿着挺暖和的,并且可以防刮、耐磨、防撕裂、防静电”。考虑到一旦遇到核辐射,红色救援服也无能为力,因此救援队还特别携带了简易防化服,以备不时之需,保护自身安全。
同样,他们穿的靴子也暗藏“机关”,原来靴子的脚底和脚头都是由钢板特制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现场被钉子扎到或穿刺。地震灾区救援中,头盔是不可缺少的装备,因此,头盔上面装有保护眼睛的眼罩以及照明灯。
基本给养可维持10~15天
手电筒、洗漱用品、矿泉水、面包……救援队队员的行军包中塞满了各种救援用品,而水和面包是他们一天全部的给养。按照以往的经验,在救援现场,队员们往往饿着肚子忙着救人,根本来不及想给养。据周敏介绍,此次救援队所带的基本给养包括自热食品、矿泉水、面包、饼干、罐头等,大约可以维持10~15天的时间。尽管此次通知出发比较紧急,但保障物资的调配却很迅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