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税务局爆炸案嫌犯刘赘衡在广西全州县落网,目前正在接受长沙市警方审讯。然而,刘赘衡的归案,其作案动机并未就此公开。警方称,因担心引起社会负面效果,暂不宜透露刘的作案动机。(8月9日人民网)
如果说,长沙警方认为,刚刚抓获刘赘衡,相关的作案动机也仅仅是他个人讲述,还没有得到印证,但警方会尽快核实予以公布,这可能会让人们多少给予同情与理解。现在,长沙警方仅仅以“担心引起社会负面效果”,不透露刘的作案动机,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用隐瞒信息公开的方式来避免社会负面效果,收获的恐怕是更大的社会负面效果。
因为,长沙税务局爆炸案不仅仅是一个小地方发生的一起不为人知的小案件,这起骇人听闻的爆炸案经媒体报道后,已经为人所尽知,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对于这样的一个公共事件,人们都想知情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也有权知情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以消除自身的种种疑虑。如果公权力对于这样的公共信息,隐瞒或者拖延公开,结果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而只能是谣言满天飞,引发社会不必要的恐慌。
信息不及时公开,让谣言主导意见市场的教训,我们已经领教过无数次。远的如“非典”事件中,故意隐瞒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就不说了,近的如去年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钴泄露事件,当时主政者为了所谓的防止“引发社会负面效果”,不及时公开信息,市面上便流传钴60将爆炸的谣言,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成为和平时期出现的罕见“难民潮”;再如去年11月以来,“深圳连续发生多起中小学生被绑架案”的消息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奇怪的是警方却按兵不动,不公开任何相关案件的信息,直至12月8日,警方才向社会公开相关案情,并解释称,当初“捂住”信息,是“怕造成恐慌,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事实却证明,捂住信息的做法真正引发了不必要的混乱,同时让家长在公布信息后仍然不相信警方所言,在制造社会混乱之时还搭上了政府的公信。
警方不公布刘赘衡的作案动机,但社会上早就有几种版本,比如跟协税员彭涛有个人私仇说、对税收不满说、报复社会说。警方不进行信息公开的结果是,这些传说得不到澄清,继续流传,进而坐实,最终是伤害死者、危害社会。比如说,刘赘衡的爆炸是否与彭涛有个人私仇得不到澄清,那么死者彭涛继续蒙受不白之冤,这对死者和他家人都不公平;是否是报复社会得不到澄清,人们也对于这个社会是否充斥暴戾情绪不知情,进而影响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判断,从而疏于防范。而公布他的作案动机,哪怕是极端的报复社会,也给人们一个基本的判断,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作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
公布刘赘衡的作案动机,天塌不下来!
文/陆 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