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4, 2010

专家称美介入南海争端表明其战略从反恐转向反华

  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意在牵制中国

  刘中民

  目前,南海问题正随着美国的介入不断升温,从今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主张南海问题国际化,到8月美越举行联合军演,美国的南海政策已出现重大调整的迹象,加之此前发生的美国对台军售、美韩军演,美国通过建立沿第一岛链的C形包围圈,阻遏中国的战略图谋日趋明显,并将对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公开宣称,南海问题是美国要优先解决的外交事务,“南海航行自由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希拉里主张建立南海问题的多边机制。

  希拉里的言论立即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从七个方面驳斥了希拉里的言论。他强调指出,南海目前并不存在所谓的紧张局势;南海问题并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而是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问题,只有双边协商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本地区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其核心精神是保持克制,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南海的航行自由并未因南海争议受到威胁;外部国家通过“胁迫”介入南海争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国际化、多边化只能使南海问题更难以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争端当事国之间的双边谈判。

  此后,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问题是双边问题,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中国海军也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实战演练。这一切都被西方舆论认为是中国对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强烈抵制。

  2010年8月11日,美国第七舰队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在结束与韩国举行的联合军演后,沿第一岛链南下进入越南的岘港,以纪念美越建交15周年为名,与越南举行为期一周的联合军事演习。

  国际舆论认为,岘港与中国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处于大致相同的纬度,在越战期间是美军的重要军事基地,如今是越南争夺和控制南沙群岛的前沿阵地。因此,选择在岘港进行军事演习本身就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

  美联社评论说,美国不顾中国不断警告,执意派军舰进入岘港,并与越南进行军演,将进一步激怒中国,使南海问题更趋国际化。而参加此次军演的“乔治•华盛顿”号指挥官大卫•劳斯曼公开声称:“这些水域不属于任何人,而是属于每个人。中国有权在这里行动,我们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国家也有权在这里行动。”

  “约翰•麦凯恩”号军舰指挥官杰弗里•金也指出:“我们在该地区有共同安全利益,我认为随着我们在该地区的发展,我们(美越)的关系将得到加强。”

  美国南海政策的历史嬗变

  当前,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对长期以来所执行的南海政策进行的调整。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不介入”时期。在冷战时期,确保南中国海航道安全和航行自由,是美国南海政策最重要的战略考虑。但是,上世纪70年代南海问题出现之际,美国因越战失败而采取收缩战略,同时美国还有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些因素都促使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即在南海主权争端中保持中立。

  因此,在1974年中国和南越(南越南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在西沙海战(1974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步兵分队在海军航空兵掩护下,向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逐岛发起攻击,收复三岛,全歼入侵的南越军队)和1988年中越南沙海战(事件的起因是1987年3月,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察站,中国打击越南,保卫南海岛礁的一场小规模战争)等问题上,美国均采取了中立和“不介入”的立场。

  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仍然基本上维持了上述立场。1992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针对南海问题指出,“美国的立场是涉及主权争议的有关国家,应该和平解决彼此间的分歧,通畅无阻的航运应予维护”。1993年7月,美国国务卿贝克表示:“美国并未针对南沙群岛主权争议设定立场。”

  “关切”但“不介入”时期。冷战后随着美国军队从菲律宾军事基地的撤出,美国开始对南海的航行安全问题表示关切,突出表现为对南海地区潜在的安全“威胁”重视程度日益提高。1994年7月,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东盟部长级会议上表示,美国对各方的领土要求不表示立场,但美国强烈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1994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表示,“如果在南沙群岛的领土争端爆发冲突,它有可能对地区稳定造成破坏性打击,而且可能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重要海上交通线构成威胁”。尽管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程度开始增强,但在1995年美济礁事件之前,美国“仍采取不介入之立场”。

  “有限介入”时期。在美济礁事件之后,美国的“不介入”立场有所改变,转而采取一种“有限介入”的政策。美济礁事件发生不久,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南海政策声明,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南中国海地区紧张形势表示关切,反对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领土争议;呼吁所有争端国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导致动荡的行动。

  美国声称在南中国海有“持久的利益”,“维护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基本利益”;美国愿意为解决争端“提供外交协助”;“美国政府对南海内不同的岛、礁和暗滩的主权争议不采取任何立场。但是,美国对南海地区任何有违国际法的活动表示极为关切”。

  美国政府的上述声明,虽然没有公开指责任何一方,但从其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其目标无疑指向中国,美国“开始倾向认为有关南海问题的产生是由中国引起的”,并且对解决南沙纠纷表现出明显的干涉倾向。

  1995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约瑟夫•奈表示,如果南沙群岛发生军事冲突并妨碍海上航行自由,美国将进行军事护航,以确保航行自由。1995年8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文莱参加东盟会议时表示,维护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基本利益,美国要求涉及南海争端的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美国愿意以任何方式提供支持。

  美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介入、渗透不仅表现在其立场和态度的变化,而且体现在军事上的渗透和干预力度的不断加强。

  为强化对南中国海的控制,美国在提升菲律宾等传统盟友国地位的同时,不断促进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的军事合作关系,加强了在军事上重返东南亚的活动。

  美国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和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区外大国频繁在南海地区举行各种类型的联合军事演习,“肩并肩”、“金色眼镜蛇”、“卡拉特”、“环太平洋”等联合军事演习已经实现常态化。

  美国还加强了对南中国海地区的航空侦察和海洋测量活动,以搜集该水域的水文、地质、海洋生态及中国军队部署和调动等战备资料。2001年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时期。事实上,小布什政府上台伊始,遏制中国崛起就是其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南海问题是其借用的杠杆之一。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的发生就是重要信号。但“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的战略重点被迫转向反恐战争,美国在反恐战争问题上需要与中国合作,使得美国无法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难。

  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亚洲战略呈现出日趋明确的两大战略走向。一是反恐战略的全面收缩。奥巴马上台不久就制定了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的明确时间表,目前这一计划的执行已近尾声。这一战略意味着美国急欲摆脱反恐战争的困境,并通过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缓解长期以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对抗的战略压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