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4, 2010

专家称解决地质灾害频发应以预防为主

  泥石流高风险区调研结果被忽视 重“救”轻“防”影响防灾救灾能力提高

  中国亟待构建备荒防灾体系

  有关部门早就查明我国有泥石流滑坡极高风险区104平方公里,高度风险区约28万平方公里,但这些科研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

  地质灾害频发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关系甚为密切。解决之道还应以预防为主,据估算,防灾成本仅大约为救灾成本的十分之一。

  法治周末记者 温泉

  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此前6天,8月1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突发泥石流。

  此前11天,8月7日晚10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今年8月,“泥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13亿国人所熟知。短短十多天,国土资源部3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

  据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和大型山崩,以及相伴生的山洪灾害。”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希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广大的山地丘陵区。

  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就查明我国有泥石流滑坡极高风险区104平方公里,高度风险区约28万平方公里,但这些科研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最多是“仅供参考”。

  “非安全”时代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对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发区、高危险区和高风险区展开了面上普查和点上详查,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有泥石流滑坡极高风险区104平方公里,高度风险区约2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山西等。

  其中四川的安宁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大渡河流域,云南的小江流域、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甘肃的白龙江流域等,都是泥石流高易发区和高危险区。

  近年来,中国灾害的形势严重了还是变轻了?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这项评估工作,他们1994年就开始做了。

  这项研究将建国以后的灾害形势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6年,第二阶段是1977年至2004年,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今。

  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的灾害形势是死亡人数多(年均死亡万人以上),经济损失小(近百亿元);第二阶段是死亡人数少(年均2000人左右),经济损失大(上千亿元)。

  研究者当时乐观地认为,第三阶段的标志应当是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至少是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小。“但结果恰恰相反,灾害形势反而朝着死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的阶段发展”。

  在高建国看来,这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关系甚为密切。

  刘希林以泥石流为例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泥石流的发生是地表形态发生剧变的一种自然过程,自古以来即已有之。然而,由于地球上人类活动愈演愈烈,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活动已成为除了河流、风沙、重力、波浪和冰川之外的第六大地貌外动力。

  “我国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难,多数与人类的不合理干预、人类侵占了泥石流的自然领地以及人们缺乏灾害的风险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希林说。舟曲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

  另一方面,刘希林告诉记者,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国地质灾害整体上处于一个高发期,特别是地震波及的地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原来处于平静期的地质灾害被激活;二是产生了大量新的次生地质灾害。

  防灾建设欠账太多

  面对灾难来袭,我们应当怎么办?

  “防灾,一定要以防为主!”高建国表示,“仅仅被动地救灾已经不行了!在自然灾害凶险到来的面前,如果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行动,人们只能被迫接受大自然的惩罚。”

  高建国语重心长地指出,应建立国家备荒防灾体系,把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部署上来认识。

  他说,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成立“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都只强调了“救”,忽视了“防”。

  高建国在1989年写的《灾害防御的十分之一法则》,获得过地质矿产部防治地质灾害征文一等奖。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只需要用很少的资金防灾,就能获取很高的防灾效益。

  而且事实证明,预防是确实可行的。

  浙江省在经历了9417号和9711号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后,毅然在浙江沿海兴建了1020公里的高标准海塘,从此,台风不再肆虐。2000年,浙江省虽遭受了5次台风影响,但伤亡、损失都不大。

  防灾既有技术上的差异,更有观念上的差异。日本有个工种,一个人操作,开一辆小车,插一杆小旗,见到小坑就及时补上;我国有些路政部门希望成为一项工程,断路修补,既有资金,又算是一项成绩。

  高建国评论说:“日本的处理方法简便,观念上也是先进的,属于防灾的,花钱少。我们的方法属于应急性质的,花钱多,浪费时间,但增加了GDP,各方面都高兴。”

  高建国说,西方国家强调应急,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在防灾上投入很多,做足了功课。我国从2004年开始建设应急体制,如果没有灾前预防预报,就只有抢救应急的余地了。我国防灾建设的欠账太多,必须要花大力气用在防灾上。目前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了。

  刘希林指出,我国现有的系统尚只能称为预警机制或预防系统。真正的预警系统是对泥石流灾害点的预报和警报,包括在泥石流源头建立降雨监测点和具有夜视功能的视频监测点,在下游建立相应的接收、监控和预报警报装置。每个预警点构成一个预警系统,再由若干个预警点构成预警网络。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预警点的选择,可按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危害对象为特大型的地质灾害点先行配置。

  刘希林解释,我国现在实行的是2009年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建立的“群测群防”模式,这一模式如果运转正常且高效,是能够有效地应对灾害来袭的。

  “但要完全成功应对灾害来袭,还有必要建立单个灾害点预警系统。”刘希林指出,应当逐步建立和推进“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灾害预报和警报灾害防御和治理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的灾害防御体系。

  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更为根本的途径,刘希林认为,还得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防灾减灾技术的进步。

  在欧美一些国家,针对地质灾害,有全国范围的危险区划图和风险区划图,对疆域内的土地作出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允许开发的明确规定,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层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