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门附近,每天聚集着潮水般来自世界各地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参观天安门、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国家大剧院。许多游客走到天门东侧,看到一片与故宫建筑风格一致,门口挂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的建筑便止住了脚步,所以与周边紧邻的游客如织的景点相比,这里竟成了一片清静之地。殊不知,它曾是明清两代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太庙,是现今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像太庙这样承担他用的文物古建不在少数,譬如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拈花寺目前被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占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以及坐落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的孚王府目前被用作办公楼和居住区。这种“双重身份”的古建大都保护状况堪忧,有些还遭受过“伤害”,拈花寺曾遭大火焚烧,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屡次被飞车撞坏。太庙也因占用问题引发诸多安全隐患,日前记者走访了这里。
太庙里出现大杂院
走进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在的太庙,宏伟高大的建筑布局有序,连同周围的苍松翠柏共同散发着庄重肃穆的氛围。沿着中轴线一路向北,走过最后一道宫门后再一路向东,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宿舍区就坐落在太庙东北角。院落门口挂着“游客止步”提示牌,从门口望进去,院里屋舍分布密集,过道里随处可见居民闲置的各种物品,整个区域看起来像个大杂院。
不久前北京市政协委员对这里进行了调查,认为太庙里出现大杂院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供奉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的牌位,清军入京后,这里改作清朝帝王供奉先祖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提议,第一次政务院会议批准,将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辟为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由毛泽东主席命名并亲笔题写。这里于1950年国际劳动节前后正式对外开放。
据文化宫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50年代文化宫成立之初的工作人员是从各地调来的,其中包括部队转业军人等,这些人来到之后没有地方住,于是文化宫将太庙东北角的“劳动浴池”改为宿舍区供他们居住。起初,这里都是单身宿舍,后来这些单身职工组建家庭后依然居住于此,如今这里还有几代人同住的住户。他们为解决人口膨胀后的住房问题,自发在周边搭建房舍,还有的在原有平房上面又加盖了房屋。据最新统计,如今宿舍区占地4200平方米,共有169间房屋,居住有75户人家,其中常住居民约50户。由于私搭乱建占用了公用通道,致使通道最窄处仅有80厘米,形成安全隐患。
此外,职工宿舍区居民均采用液化气及煤球炉的用火方式解决日常烧饭和冬日取暖问题。这无疑又在杂乱的居住条件中增添了一项安全隐患。
对此,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职工宿舍区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房屋陈旧、年久失修,导致房屋墙面出现裂缝、地面沉陷。居住空间促狭也使邻里之间发生摩擦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近些年一直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制定过危房置换、棚户区改造、异地搬迁等多种方案,最终常常由于资金问题,无法使方案成行。另一方面,职工宿舍区的居民几乎都有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但是说到搬迁,很多人,尤其是几十年的老住户又会表示,在这里住了多年,舍不得离开。一位1951年就开始住在这里的居民曾说如果搬进楼房一定住不习惯,还是希望能留在这里。
租占情况混乱
资金的困境加上居民的意愿,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中,太庙里的大杂院成为历史遗留下的一个痼疾,危害着文物古建的安全。
其实除了民居侵占太庙土地外,这里还存在一些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寻访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宿舍区的过程中,记者在宿舍区门口看到一处施工单位,一些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建造一处明清古建风格的建筑,询问之后了解到,他们是在建造一个叫做“御珍坊”的饭店,工程已经开工了一段时间,饭店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并计划于今年底开张。记者在太庙中还看到了旅行社和文化公司,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公司是经文化宫同意后租用这些地方用来办公。
为此,我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指出,在太庙内建造工程必须经北京市文物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后才可开工,而且在太庙中租占房屋当做办公场所也是不应该的。罗哲文表示,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可以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比如将故宫对外开放进行展示,但是太庙被占作他用有害古建安危,他建议这些单位应该全部腾退,还太庙原貌。
期待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北京,像太庙这样面临腾退难题的文物古建不在少数,最近一次成功腾退的案例是一个多月前:被占用60年后,我国唯一的明清皇家道观——大高玄殿回归故宫博物院。而在大高玄殿之前另一个成功案例则是花28年才完成腾退的恭王府。许多文物古建的腾退工作都是努力多年却至今未果,那么腾退的难度究竟在哪里?
据统计,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4处,四成对外开放,大部分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据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全部或部分腾退的有40余项,属于中央单位系统的只有3项,仅占全部腾退项目的5%。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曾对外表示,北京文物古建的占用多为历史遗留问题,产权关系复杂,腾退一直是文保难题。他直言,现有法律没有明确对占用文物腾退或整治的要求,造成腾退依据不足,无法办理正式的拆迁手续。同时,腾退面临经费不足问题,他说,部分文保单位的腾退经费都在数十亿元,而文物修缮的专项经费不能用于腾退。因此他建议,由北京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制定《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占用单位整治腾退办法》,并设立文物腾退专项经费,每年提出预算,作为补助经费由文物局拨付有关区政府。
有学者提议,为有效实现文物古建腾退,应该建立专门执法督察机构日常性执法,还要将依法行政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实时动态曝光违法单位。
我们希望,各方的建议能够为缓解文物腾退困局,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报记者乔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