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中原经济区引来的不只是富士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两会现场报道
2010年,富士康在多省的激烈竞争中,6月最终选择落户郑州,从签订协议到9月投产、2万名员工上岗,也就短短两个多月的工夫,富士康缔造了“郑州速度”。投产几个月后,富士康决定继续追加投资,计划今年底招收员工达到20万名。
3月6日,在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的驻地河南大厦,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说,河南能在富士康争夺战中力压群雄胜出,这是中原经济区竞争优势的凸显。
中原经济区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上半年中原经济区提出后,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了共识,又在很短时间内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一战略的提出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李克: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看,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河南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发展阶段看,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从发展的新要求看,去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的宝贵机遇,全力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实际上,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之前,已经存在合作区域。如1985年,成立了包括晋、冀、鲁、豫4省13个市的中原经济协作区;1986年,成立了苏、鲁、豫、皖4省14个城市的淮海经济区;1986年,又成立以三门峡、运城、晋城、渭南4个城市参加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都属于中原一带。
经济区不是行政区
《中国经济周刊》: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李克:为发挥中原经济区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潜力,我们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四个战略定位。
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主要是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主要是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板块,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
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主要是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建设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构建以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空枢纽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建设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服务中心。
四是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主要是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突出根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中原文化的传承弘扬,建设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区域,在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在现行的经济区域化当中,行政壁垒成为跨省区合作的一大难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区域融合机制上有什么新的构想?
李克:我们强调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是我思故我在呢?还是我在故我思呢?经济区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河南和周边的一些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当,经济结构相似,人文风俗相近,人文、文化、心理结构趋同,相似、相同、稳定的区域地形地貌,历史形成的区域,是人为不能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区不是行政区域划分可以阻断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只要我们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完全有可能突破传统区划经济的束缚。这也是我反复强调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原因。比如,河南周边一些地方的客商进货都到郑州。
有些人曾经说,河南在中原地区就想把周边地区怎么样怎么样。在我看来,决不是这个概念。加强区域合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区不是行政区,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中原经济区既有核心区、主体区,还有合作区,合作就代表平等,互动双赢,不存在主次。去年中原经济区概念提出以后,周边兄弟省份的很多地方已纷纷提出进一步密切区域合作的意愿。
《中国经济周刊》:中原经济区会不会成为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外的第四大跨省经济区?
李克:中国的经济区分四类,第一类是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若干省共同合作。第二类是一省之内的局部地区,比如说武汉城市圈,包括湖北省的9个城市,不是全部。第三类是两个省以上的部分区域组成,比如说关中—天水,不是陕西省和甘肃省整个省,它只是两个省的部分地区。第四类是一省为主,若干省部分参加,例如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包括福建全省和浙江、广东、江西的部分地区。中原经济区就属于第四类。
经济区发展重点取决于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如鄱阳湖,重在生态;成渝,重点在城乡统筹;武汉都市圈重点是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属于综合型,这一点上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比较相近。国家为加大扶持力度,将制定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种以指导意见形式出台的文件政策性最强。
富士康落户诠释中原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区域竞争方面,河南是用什么优势来吸引大企业的,比如富士康,武汉、天津、长沙等多地都在争夺,为什么他们会落户河南?
李克:优惠政策肯定是有的,但是各地各有优势。这次富士康成功落户中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我认为有三条:一是中原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优势比较明显。二是中原经济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富集,同时超过1亿人口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也是富士康所看重的。三是我们的主动服务意识和高效率,从签订合同到首批工厂建成投产,只用了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被媒体称为“郑州速度”。富士康先期投放的加工项目,用工规模只有2万人;后来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现在定下来的是20万人;下一步如果效益好,未来可能达到50~60万人。这也是中原经济区竞争优势给力。
《中国经济周刊》:富士康的到来对河南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克:当初,很多兄弟省份都在积极争取。我们是算大账,不算小账;算活账,不算死账。比如说税收返还问题,虽然我们给予了富士康一定优惠,但富士康的到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增收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富士康规模不断扩大,对相关产业、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另外,富士康的生产基地放在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可以有力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综合效益也非常可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积极争取的重要原因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